【 第1頁 第2頁 】 | |
冷波:台灣人兩岸認同感低 有惡化傾向 | |
http://www.CRNTT.com 2015-09-25 00:19:35 |
冷波認為,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台,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兩岸交流交往空前強化,但島內的兩岸認同並未隨之出現積極變化。具體表現在:第一,台灣人在身份認同上的“去中趨台”;第二,在統獨認同上,“傾統”創新低;第三,台灣人對大陸尤其是官方的誤解仍深;第四,對兩岸經貿交流衝擊台中小企業和個人利益的疑慮增加,對兩岸經濟此消彼長心態複雜;第五,青年學生對大陸的誤解尤為突出。 冷波認為,應當理性客觀看待台灣社會認同問題與大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路線成敗的關係。首先,仍應看到台灣的兩岸民意有重大改善之處,即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流交往基本達成共識,且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政治效應;其次,台灣認同問題具有複雜深刻的根源,非一時所能改變;第三,民意並非兩岸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八年來大陸主控兩岸關係的能力是增強而非削弱了;第四,兩岸大交流的格局逐漸形成,為建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大框架奠定了基礎。 冷波還就推動兩岸關係的政策給出了建議。他認為,首先,大陸應遵循遵循“實力原則”,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實力和吸引力。“需要強調的是,大陸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完善,也是增強大陸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冷波說。 其次,要遵循“融合原則”,堅定不移地促進兩岸融合。“所謂經濟統一、社會統一換一個更恰當的詞,其實是融合。目前兩岸融合程度遠遠不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要繼續推動兩岸經貿、民間、文化交流,加強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一體化進程。即使明年政黨輪替,這條路也應該繼續走下去。”冷波說,要繼續擴大兩岸的經貿交流。尤其要增加資金入島,讓台灣年輕人的發展與大陸經濟更緊密結合。“台商、參與契作農漁民儘管不一定支持統一,但他從自己的切身經濟利益出發,肯定不願支持“獨立”,這就是經濟利益產生的政治效應。”冷波說。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