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高速增長中蘊含著新變化新亮點新動能

http://www.CRNTT.com   2015-10-24 07:45:39  


 
  四、全面認識經濟運行的新變化和新現象

  文章認為,中國正處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期,短期和長期因素相互交織,總量和結構問題相互叠加,國際和國內經濟相互影響,形勢的複雜性、關聯性、不確定性超過以往。一些原有的比例關係被打破,新的平衡關係需要重建。在這種情況下,要全面地、辯證地認識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現象。

  經濟短期放緩不改長期向好趨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增長階段和動力轉換的必然結果。從國際經驗比較看,絕大多數經歷過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到第四個10年經濟增速都低於4%,中國仍能保持7%左右的增長率,表明中國經濟仍具有很強的韌性、發展潛力和回旋空間。從中長期趨勢看,中國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一是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本世紀初,中國的R&D投入在全球僅排名第九,而2012年中國R&D投入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R&D投入的第二大國。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三種專利的授權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中國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1%,超過歐盟當年的平均水平。隨著中國科技投入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創新驅動將逐步替代要素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二是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年畢業生數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700萬,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到9.6年和12.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超過1.2億,這一數量接近於日本總人口。高素質勞動力隊伍的形成,不僅有利於抵償人口數量紅利的衰減,也有利於提高中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為邁向中高端水平儲備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三是挖掘傳統動力的空間廣闊。目前,中國城鎮住房成套率不足80%;每千人汽車擁有量100輛左右,僅相當於美國的1/8、德國的1/6和韓國的1/3;單位勞動力固定資本存量不足美國的20%。挖掘房地產、汽車等傳統領域的潛力,加快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仍可以打開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巨大空間。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做出戰略部署,改革步伐明顯加快,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國有企業、投融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等牽動全局的改革,將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指標關係調整反映經濟轉型升級動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表象上看是經濟增速放緩,但本質上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變量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明顯變化,事實上是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動力轉換的具體體現。例如,用電量與經濟增速相關性減弱,有人據此質疑經濟數據質量,但卻忽視了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效提升的作用。隨著服務業比重提高、高耗能行業增速大幅下滑,用電彈性系數會明顯下降,前三季度中國電力消費彈性系數降至0.12左右。從國際經驗看,日本等典型追趕型經濟體在轉型期間都出現了電力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下降的情形。再如,貨運量與經濟增速之間的相關性下降,主要是重化工業產能過剩、能源結構和運輸方式調整的結果。隨著中國重化工業產品需求達到或接近峰值,對煤炭、鐵礦石等大宗能礦產品的需求明顯收縮,鐵路、海運等運輸量也隨之下降。又如,有人質疑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下降過快、總體偏低,但事實上近年來在勞動力和資本積累持續放緩的同時,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已出現止跌回升態勢。根據最新測算結果,1978—2014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3.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8%。金融危機後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一度有所下滑,但近兩年來逐步回升至接近2%的水平,保持了技術追趕的態勢。隨著增長階段的轉換,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資本市場短期波動有利釋放風險和完善機制。6月下旬以來的中國股市連續大幅調整,有關部門採取一些臨時性的救市措施,避免了市場恐慌情緒進一步蔓延,確保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從長期看,資本市場走勢和經濟基本面密切相關。但由於流動性、市場信心和投機等因素的作用,資本市場短期往往會背離基本面,甚至出現較大的起伏。這種動態調整,客觀上說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部分,是市場價格發現機制的一種體現。通過調整,可以及時糾正錯誤和釋放風險,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次股市調整和救市過程也暴露了監管機制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值得認真總結和反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的成熟過程,其實都是面對市場大幅調整中不斷糾正和完善的過程。這一輪股票市場大幅調整和政府積極應對,有利於局部風險的釋放,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積累市場監管經驗,增強風險意識,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以實現動態的、全局的、更長時期的市場穩定。

  中國與世界互動效應增強需要相互調適。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已占全球的13%左右,近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以上,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經濟發展不僅受到國際環境的多方面影響,同時還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多種渠道關聯影響到世界經濟。隨著中國經濟的外溢效應逐步顯現,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變動的關注度和敏感性也明顯提高。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在相當程度上發揮了重要的穩定作用。今年6月下旬以來的國內資本市場波動,8月11日匯率形成機制調整,都引起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也表明,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國內經濟形勢和市場變化的對外影響也在加大,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效應正在增強。我們要適應這種變化,國際社會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空間巨大,但對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要有足夠的認識。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部署,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充分調動各方面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努力實現全年的預期目標,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