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東北轉型:“銹帶復興”的國際經驗借鑒

http://www.CRNTT.com   2015-11-15 09:38:18  


  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存。對於東北三省這樣的傳統工業基地,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年來深處經濟轉型的困境,經濟增速驟然下滑嚴重,遠遠落後於全國其他區域,謂之新常態下的“新東北現象”。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實現經濟轉型,走出“新東北現象”,是東北三省乃至全國必須深刻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銹帶復興”和“底特律沉淪”的借鑒

  《人民論壇》發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瑞華文章介紹,從全球範圍來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出現的經濟增速下滑或“頓挫”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英國的伯明翰、德國的魯爾、美國的匹茲堡和底特律都出現過類似的“新東北現象”,也是西方社會討論“銹帶”經濟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實現“銹帶復興”的努力下,有些地區或城市成功轉型,也有城市沉淪落寞。

  伯明翰、匹茲堡和魯爾曾分別是英、美、德工業革命的最大工業區,也是後來“銹帶復興”的成功典範。在工業革命之初,伯明翰憑借豐富的煤鐵資源,大力發展現代冶金和機械製造工業,一躍成為全球鐵路機車、蒸汽機和船舶的製造中心,享有“工業革命的搖籃”和“世界工廠”的美譽。但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伯明翰固守傳統的製造業,煤鐵資源枯竭,“世界工廠”的經濟衰落持續長達100年之久。匹茲堡和魯爾區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地區。19世紀80年代,匹茲堡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基地,有“世界鋼鐵之都”之稱,後來也成為美國的製造業中心,是美國鋼鐵公司、西屋電器、美國鋁業公司等跨國企業的總部基地。但產業過度集中,經濟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曾讓匹茲堡的發展一度面臨危機。魯爾區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和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鋼鐵和35%的煉油量均是由魯爾生產提供的,是一個嚴重資源依賴型經濟區。二戰後魯爾區煤和鋼產量不振,工業結構老化,機械製造業停滯,大量產業工人外流。這三個城市或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面臨類“新東北現象”或“銹帶”。

  幸運的是,伯明翰、匹茲堡和魯爾都實現了成功的經濟轉型。二戰後,伯明翰進入艱難的轉型階段,一方面進行工業內部的結構調整,重點發展機電、汽車等優勢產業,並積極將製造業向管理、研發、營銷等價值鏈高端部門引導,另一方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金融、貿易、旅遊等第三產業,實現從工業經濟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目前,伯明翰依然是英國製造業的中心城市,而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匹茲堡在二戰後通過三次經濟復興計劃,使經濟轉向教育、旅遊、貿易等服務業和以醫療、電子、智能機器、電子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魯爾後來也在德國政府的努力下,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發展以技術密集型工業為重點的新產業,逐步建立起石化、汽車、電子、儀表和精密機械為代表的新工業部門。

  而底特律的轉型未能成功。底特律的輝煌與汽車產業密切相關,底特律經濟對汽車及相關產業的依存度高達80%,先後經歷了“柯立芝繁榮”、“二戰期間民主的機械庫”和“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經濟的繁榮導致全球的生產要素向底特律快速集聚,以人口為例,在1850-1950年間,底特律的人口增長率保持在平均每十年30%以上的水平,總人口一度高達185萬人,製造業就業人數高達20多萬人,成為美國的第四大城市。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底特律未能把握經濟轉型的時機,導致城市經濟陷入困境,並出現高犯罪率、高失業率、人口外流、財政危機及政府破產等諸多社會問題。曾經繁榮輝煌的底特律蕭條暗淡,甚至跌落至全美20大城市之外。

  同處美國製造業核心地帶的密歇根州,同樣面臨“銹帶”危機,為什麼底特律與匹茲堡在“銹帶復興”後的結局迥然不同?一個基本的解釋是底特律單一的依賴於汽車製造業。在“銹帶復興”中,密歇根州通過提高傳統製造業競爭力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成功完成了經濟轉型,再度成為美國高科技製造業中心,匹茲堡是轉型的受益者。反觀底特律,雖然曾經試圖轉型,但最終採用以三大汽車製造公司為龍頭,整合傳統的汽車製造業,大規模修建交通設施等刺激增長的戰略,進一步固化汽車城的地位。這種單一的汽車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先行的模式,遇上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美國汽車業的全球化生產布局,最終導致底特律錯失改革和轉型的時機。

  檢視匹茲堡和底特律“銹帶復興”的成敗,不難發現,產業轉型非常關鍵。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有一些因素是值得關注的。

  首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生產要素成本下降和美元貶值,為美國的“銹帶復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經歷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之後,全球迎來以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一方面緩解了美國產業轉型的壓力,另一方面提供了產業轉型的生產技術條件。再加上美元貶值,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製造業自身改造和結構調整得以在全球視野下從容實現。正是在此背景下,匹茲堡實現了鋼鐵產能的消化轉移,還實現了新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崛起。但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在全美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卻一味地加大汽車工業的集中和重組,忽視了其他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的更新和引進,城市的命運最終隨汽車業的興衰而起伏。

  其次,技術進步和產研融合對推動工業結構升級和“銹帶復興”至關重要。過去30年,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美國政府通過大規模、大範圍的資金投入,對傳統製造業進行以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為中心的技術改造,改變製造業生產率低下的局面,全面提升其競爭力。另一方面,美國尊重市場創新,提倡產研融合,鼓勵矽穀、128公路等大學科技園區的發展,投入大量的資金為“銹帶復興”建設科技園區、研發中心,並給予稅收優惠和科研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使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銹帶復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再次,重視出口型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是實現“銹帶復興”的基本路徑。擴大出口不僅為“銹帶”工業區的結構調整和產能轉移拓展了空間,而且推動了“銹帶”工業區的經濟復興。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型產業是實現“銹帶”工業產業布局合理的重大舉措。隨著美國製造業生產率的提高,製造業勞動力相對過剩。只有大力發展金融、貿易、旅遊、醫療等服務業,推動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才不至於出現技術工人“溢出”和人口大量外流,為“銹帶復興”提供穩定的人口和市場基礎。

  最後,政府在“銹帶復興”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為了加快“銹帶復興”,美國政府在方向引導和財政支持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譬如,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向“銹帶”地區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失業人口的教育培訓,同時制定相應的稅收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勵資本流入。政府引導和市場競爭的有效結合,是美國“銹帶”地區成功轉型的重要保障。

  作為老工業基地,深陷轉型困境中的東北經濟,以“銹帶復興”和“底特律沉淪”為鑒,唯有認清形勢,找准症結,正視挑戰,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才能重新駛入加速前行的軌道。

  東北經濟嬗變的歷史機遇和舉措

  文章表示,東北現象頻出,本身就說明東北經濟缺乏轉型的內在基礎。只有徹底改變過去的“止血”機制,賦予其“造血”機能,推動東北經濟嬗變,才能走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怪圈”。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動力結構、體制機制、區域結構和國際合作等全面深化改革,以期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這將為東北經濟嬗變帶來三大機遇 :

  一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為東北經濟嬗變提供動力。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通過“中國製造 2025”和“互聯網 +”等計劃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指明方向,有助於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東北的傳統工業領域結合,提升傳統產業層次,釋放增長新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擴大企業話語權、加大科技人才股權激勵力度、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等措施,激發東北地區企業和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促進經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釋放市場主體強大的創新創業活力,將為東北地區創造更廣闊的創業就業空間。

  二是體制機制改革將激發東北經濟發展活力。7月19日,習近平在長春聽取對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後指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政府不再依賴強刺激手段拉動經濟增長,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給市場。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東北地區民眾的觀念徹底轉向市場經濟,限制經濟發展活力的障礙解除,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充分流動,將激發東北經濟的發展潛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解除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過大和經濟發展“路徑依賴”的制約,盤活存量資產,讓企業輕裝前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一帶一路”戰略和區域經濟格局重塑將為東北經濟發展創造新契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東中西部經濟格局,把東北經濟置放在環太平洋經濟和亞歐經濟的關鍵節點之上。這一戰略有利於加強上述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人才、技術、經濟聯繫和產業對接,一方面提升東北的產業層次和創新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東北的過剩產能和低效益產業的對外轉移,促進內外開放和融合,加快“騰籠換鳥”步伐,為東北經濟嬗變提供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