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5-11-17 07:56:15  


 
  10月8日至10日,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給出了部分回答。劉鶴表示,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撤境。這預示著,在產業層面,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激發企業活力,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更全面地為“供給側改革”下了定義:其一,“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係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其三,“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其四,“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潮。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改革成效的決定因素

  文章認為,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根據經典定義和決策層對“供給側改革”的表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什麼是全要素生產率?就是在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無形生產要素推動的生產率提高。在中國,由於普遍的技術進步還未到來,因此無形生產要素應當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組織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事實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進供給是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比如,在人口紅利衰減的趨勢形成後,應當制訂什麼樣的人口政策保證充足和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在中小企業天然缺乏高等級信用的情況下,應當制訂什麼樣的金融政策讓中小企業得到資金供給?在放寬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預期中,應當制訂什麼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又避免形成過大價格泡沫?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但一直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調控歷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必須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維視野,從長遠利益考量,讓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長遠目標相匹配。讓“供給側改革”達到預期效果,制度供給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組織能力的優化對“供給側改革”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於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供給側改革”強調了繼續推動這些改革的重要性。而從全局來看,不僅政府組織、大型企業組織需要優化能力,數量龐大得多的微型組織能否優化,同樣重要。當前,大量微型組織生存發展困難較多,優化這些組織的能力,為其提供寬裕的市場進入空間,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其壓力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創造鼓勵創新的應有環境。

  要看到,在有形生態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是理想狀態的表述。事實上,目前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不是沒有變化,而是在衝向高點後發生了逆變化,通過有形要素提高生產率的空間已變得狹校就此而言,推行“供給側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相當迫切。

  細觀之下可以發現,“供給側改革”儘管是全新表述,但與現在已經部署並次第展開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從本質上看,儘管“供給側改革”意味著經濟宏調著力點可能發生變化,但不是改革總體思路的調整,而是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確的表達。這表明,一系列相關改革將獲得更具象、更明確的操作路徑,並帶動改革紅利更快釋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