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不斷增加有效投資的途徑

http://www.CRNTT.com   2015-12-10 08:05:23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呈現出明顯不同於以往的發展特征,增加有效投資必須認真把握這些特征,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實現投資增長的有效性。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叠加”的特定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仍然需要發揮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不過,要發揮投資的作用,前提必須是高質量的有效投資,而不是單純追求規模和速度的傳統投資。以往盲目與過度的投資擴張雖然也可起到推動短期增長的作用,但是,由於無效投資過多,也會造成產能過剩、負債過度、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造成經濟的波動,最終損害經濟的穩定增長。投資增長並不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增加有效投資反而可以產生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就業的增長,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為穩增長提供更為持久的動力。

  增加有效投資要把握現階段經濟特征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立峰文章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呈現出明顯不同於以往的發展特征,增加有效投資必須認真把握這些特征,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實現投資增長的有效性。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另外,中國城鄉間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發展欠賬較多,投資需要適應這種變化,著力解決瓶頸制約。

  新常態下,中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勞動力的素質和健康水平決定了未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增長動力的形成。教育、文化、體育、健康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源,也是重要的需求增長點,要加大這些行業的有效供給。

  新常態下,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是顯著特征,增加有效投資是從增量上提質增效升級的最重要的方面與內容。不僅私人投資要提高效益,政府投資同樣需要提高效益,產業發展質量要提高,要邁向中高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也要提高,也要邁向中高端。

  新常態下,必須把發展重點放在創新上,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要發揮科技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效。

  新常態下,中國許多地區面臨的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路徑已經走到了盡頭,綠色發展成為新常態的核心內容和有效途徑。要在外部性較強的資源、環境領域增加投入力度,形成有利於提高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投資。

  增加有效投資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文章提出,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擴張是一個重要引擎,每當經濟增速出現下降的時候,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會加大投資力度,政府主導的投資擴張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常態。但是,這種較為單向的以實現高增長為目的投資擴張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地方政府之間為吸引要素和資源展開激烈競爭,提供了過多、過度的優惠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要素的價格,導致企業的盲目樂觀和形勢誤判。在正常市場信號下本不應進行的投資大量出現,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投資效益低下,並由此造成企業杠杆率迅速上升;即便是一些公共工程,也由於預算軟約束,缺少科學與民主決策,導致設施過度超前、公共資源閑置以及政府債務負擔增加。

  可見,增加有效投資不能像以往那樣任性與不計成本,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考慮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不應該再進行單純的規模擴張;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充分的效益評估,缺乏市場需求的項目顯然不能上馬;要通過PPP方式,拓寬公共項目的資金來源,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和質量。增加有效投資也不能再延續以往的激勵方式。要規範政府和企業行為,改革政績考核機制,提高投資決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要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要規範項目審批制度,強化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事中事後監管。

  增加有效投資要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

  文章認為,在經濟和投資下行階段,只是中央政府著急,忙著批項目、擴投資肯定不行,地方政府、企業、個人投資必須跟進。以往中國經濟是“易熱不易冷”,中央政府投資擴張計劃一出台,其他投資往往跟進迅速,全社會投資增長恢復得也很快。當前,中央政府投資擴張規模已經很大,今年1—3季度,光是國家發改委審批核准的項目總投資就已達1.8萬億元,但是,全社會投資增速仍然持續下滑。這是因為:第一,經濟處於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期,發展方式和方向改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企業和個人的投資信心不足,且存在路徑依賴現象;第二,以往地方政府都是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而前一階段頻繁出台的改革措施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的紊亂與無序,其投資擴張能力與以往相比大大下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激勵減弱,官員做事的熱情減弱,難以對中央政府投資擴張政策形成有力支持。

  恢復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的信心是增加有效投資的關鍵。既然宏觀經濟政策已開始由“微刺激”趨向“強刺激”,就應發出明確的政策擴張信號。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放鬆政策限制,健全法律法規,形成好的市場預期,積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市政設施、健康養老、文化旅遊、生態保護等領域。增加有效投資還需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提高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的響應力和執行力,就要給地方政府提供相應的財力和手段。“十三五”前期,中央財政、金融、國土等部門不應再出台對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限制性措施,要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控杠杆、中央政府加杠杆”進程,允許地方政府通過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改革,獲得必要的建設資金和發展空間。

  增加有效投資要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文章分析,增加有效投資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儲蓄向投資轉化渠道越通暢、方式越多樣、約束力越強,保障有效投資的資金來源就越充裕,資金使用效益也就越高。儲蓄轉化為投資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即金融轉化機制和財政轉化機制,金融轉化機制是通過金融機構服務、金融市場交易和金融工具運用,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按照儲蓄者和投資者交易方式不同,又可分為信貸間接轉化和資本市場直接轉化;財政轉化機制則是通過稅收、政府債發行、資本性投資等收支形式影響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要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促進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使不同投資主體都能獲得高效便捷的資金來源。

  進一步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推進利率市場化,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鼓勵發展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各類債券市場,壯大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交易市場,發展VC和PE,完善互聯網金融,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發行特別建設國債,增加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提升公益性項目融資能力。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政府應充分運用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綜合手段,降低項目的投資和運營風險。大力發展產業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杆放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政府支持的產業領域。大力發展政府主導或支持的擔保機構,健全各級財政對企業融資擔保的風險補償機制,在中央和省級層面設立再擔保機構或再擔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