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媞:泛民借本土過橋分路線為名搞分離為實

http://www.CRNTT.com   2016-03-05 00:18:45  


 
  實際上,即使真的有兩條路線,那這兩條路線的關係為何?從抗爭的手段來看,“本土自治派”主張非暴力抗爭,而“本土獨立派”則提倡以武制暴,但兩者的界限真如此明確?

  香港的“非暴力抗爭”骨灰級倡議者戴耀廷補選後發表文章,認為非建制陣營出現三條路線,即中間派、泛民主派(激進+溫和),還有本土派。他力主泛民組成政治聯盟,並與其支持者明確堅持走“非暴力抗爭”的政治路線,若非如此難保陣地不失。他也沒有忽略本土,承認泛民主派與本土派已成兩派,但就提醒建制派仍是共同敵人,“非暴力抗爭路線與勇武路線不需統一在一起,但只要能作良性競爭並策略地合作,那是有可能打開一片新天地!”

  那本土派會否響應戴耀廷的呼籲?別做夢了!戴此話說在補選之後,完全是看在梁天琦獲得的6萬多選票的面子上,別忘記開票前一刻,戴耀廷還在大膽預測,梁天琦只能得到3,000張選票,“泛民用不著與本土派協調,因為他們不足以影響大局”本土派支持者不會忘記這種羞辱,他們可是會縱火、掟磚頭的!

  時至今日,局面膠著中藏著洶湧波濤,爭奪議席而產生的議題之戰,在筆者看來皆十分可疑,那些學者、政客、學者型政客的所謂與人民商榷,都顯得笨拙而黔驢技窮,經過政改、“佔中”、“旺角黑夜”等洗禮的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無法滿足於不同派系間毫無實質的你來我往,他們需要的是“變化”和“新意”。

  工黨參選立法會名單中,該黨副主席、28歲的鄭司律2月29日以《泛民主派與本土派 根本是競爭對立》為名發表文章,他的觀點頗值得關注:“泛本土派與本土派之間根本就是競爭對立”,在這樣的局面下,講大局變成一種讓路的信息,反而惹起支持者的反感。

  相信是沒有約定過的兩篇文章,鄭司律卻巧妙地回覆了方志恆的所謂本土兩條路線,即“不應以一個龐大的分類或路線,去笠住每個人”,因為執著路線的人,只見板塊,而不是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本屬自然的現象。

  鄭司律另一篇文章《搜尋第三勢力——當滿街都是第三勢力的時候》(1月29日《明報》)中給出一個重要的參考,他說,“湯家驊、狄志遠等人近日所謂建制泛民之間的中間路線,也只是靠近北京的路線而已,不會被人認真視為什麼突破。”他又說,“今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之中,昔日的學運戰將和新興傘後團體,能否如台灣第三勢力,有著類近的聲勢和結局。”去年區選之後,鄭在《決戰區議會及其之後》一文中提出“傘後團體”和“約章團體”(指“社區公民約章運動”)開始深耕社區,以“構建新社區”和“以戰養戰”為理念,通過改變區議員的角色和工作模式,影響小區內的政治生態。

  對比以往由區議員大包大攬區內工作,新當選的區議員傘兵或新人,他們將區議會變成一個平台,負責協調區內居民就某一個共同問題形成“某某關注組”,由居民義工負責收集區內意見,並由區議員上呈予區議會或各政策局。如此做法不僅能喚起當區居民的自主意識,也方便在協調的過程中向居民輸入自己的政治理念,如果再配合適當的“蛇齋餅粽”,相信效果驚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