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月刊:民共關係需由培育政治互信開始

http://www.CRNTT.com   2016-04-05 00:05:33  


 
  台灣學者趙春山認為:“光是釋出善意,是沒辦法取得互信的,因為民進黨和國民黨最大不同在於‘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如果民進黨要和大陸取得互信,要把現行論述更進一步。”這就點出了問題的要害所在。

  目前看來,要勝選後的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這個民進黨否認多年、早已被汙名化的政治詞語,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詞為載意的話語工具,只要核心意涵不變,改變一下提法,也不是不可行的。如將之變通為“認同兩岸一中”的核心內涵提法,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案。

  我們認為,在當前台灣社會充滿民粹氛圍的情況下,指望民進黨和蔡英文能一步到位地化解“統獨”這個兩岸重大政治原則分歧問題,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台獨問題由來已久,民眾和政黨對此尚未有普遍的清醒認識,在主、客觀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勢下,非經反復試錯,得到足夠教訓,台灣部分政黨和民眾是不會輕易改變既有觀念的。

  這一切需要時間來改變和驗證。那麼,在這期間,兩岸關係就這麼聽之任之的僵持對抗下去嗎?這顯然不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我們認為,當前發展兩岸關係首要在於培育政治互信,民共之間若是能夠建立哪怕是最初級的政治互信,也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判和意外情況的發生。

  政治互信的建立需要通過具體政治事務的實踐來逐步達成。台灣“立法院”2月1日啟動新會期後,民進黨將優先審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此前其黨版草案名稱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涉及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如果擁有多數席位的民進黨通過此草案審議,將形同推動“兩國論”立法,後果難以想像。作為即將執政的政黨,民進黨可以通過修改其黨版草案的方式,不以“兩國論”名稱立法,借此表達善意,開啟積累民共政治互信的過程。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民共政治互信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可以從一系列具體事務入手,如共護東海、南海主權、不再搞去“中國化”、停止反中宣傳等等,積少成多,在互動中累積和加深政治互信,以逐步建構民共良性互動關係,為兩岸未來新共識的達成奠下深厚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