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深度專訪:楊立憲稱文化是兩岸釜底之薪

http://www.CRNTT.com   2016-11-19 00:04:42  


 
  楊立憲:如果用嚴格的標準區分,台灣島內存在著“兩種文化觀”的問題。一種文化觀是認為“台灣無處不中國”,台北的地名都是中國的地名,台灣的語言文字、倫理道德觀念、哲學思想等都來自中華文化,比如儒家文化,馬英九就標榜台灣是“全球華人實踐儒家文化最徹底的地方”,認為台灣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正統,這是以國民黨為代表的文化觀,認為台灣文化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另一種是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認為台灣文化是“以台灣為主體、帶有中華文化因素的海洋文化”,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組成因子之一,而非台灣文化的主體和實質。這種文化觀企圖淡化中華文化對台灣文化的影響,消解中華文化對台灣文化的作用與含量,以此表達“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這就是我們講的民進黨的“台獨”文化。“台獨文化”認為台灣文化跟中華文化內涵不一樣,中華文化對台灣文化的影響不超過50%,這顯然是天方夜譚。民進黨重新執政後任用“台獨”人士作文化、教育部門負責人,叫停“課綱微調”,試圖把李登輝後期的“去中國化”和本土化延續下去,完成是為政治“台獨”服務。

  但“文化台獨”根本行不通,這跟我剛剛提到的他們(民進黨人)在經濟上的盲點一模一樣。你身邊緊挨著這麼龐大的祖國大陸,這決定了你根本不可能搞出什麼,你今天不寫中國字、不說中國話行不行?你嘗試一下把台灣所有帶有中國元素的地名改掉行不行?這不僅要花大量的錢,而且會在內部會引起強烈的反彈,就像有人想抓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一樣,十分荒謬。但他們仍試圖搞“文化台獨”,陳水扁時期搞得比較厲害,因為要配合“法理台獨”的工程,蔡英文現在的政策表面上是“維持現狀”,她不會大搞,但也絕不會不搞,因為“台獨”勢力推著她要搞。

  中評社記者:說到“文化台獨”,就不得不談到“認同”問題。島內有一種說法認為, “兩蔣”時期台灣民眾“政治上的中國認同”與“文化上的中國認同”是幾乎重叠一致的,後來“政治上的中國認同”開始逐漸消解,但仍有一部分人堅守“文化上的中國認同”,而現在連“文化上的中國認同”都淡漠了,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楊立憲:我覺得這和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同步的,因為兩岸關係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勢,統“獨”還在“拔河”,兩岸還在僵持當中,這就是他們在僵持過程中的心態,也就是他們還在試圖離開我們、擺脫祖國。李登輝有一個詞叫“脫古”,民進黨講“去中”或美其名曰“轉型正義”,這反映了他們的政治思維,當然也反映了目前兩岸關係的形勢。我覺得這是短暫的,一旦兩岸關係形成統一大勢時,這些東西就相當無力,其實到現在也沒有成為主流,最終也和“台獨”一樣沒有前途。這是因為,台灣人本身就是中國人,他們無法擺脫這種身份,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去除身上的中華文化烙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