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中小學文史課綱潛藏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7-08-12 00:16:01  


 
  國文課綱

  一、緣起《九年一貫課綱》

  1998年擬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本為進行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與教學革新,而以九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務。1998年9月總綱公佈後,便於1998年10月成立“國民教育各學習領域綱要研修小組”,研訂“國民教育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確定各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應培養之能力指標,以研訂各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原則。1999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修訂審議委員會”審議並確認各項方案。

  表面上一切按照步驟進行,教育改革在一次次的會議中確認並執行,但極為弔詭的是,國文科的定位卻在悄悄弱化。

  首先,九年一貫課綱中,國語文不再是單獨的一個科目,而與英語同屬於語文領域。並與(原住民語文、客家語文、閩南語文)同屬於一類。在這個邏輯下,國語文課程的“目的”與“目標”也與1993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1994年公佈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大不相同。最大的差異是:品德教育、民族意識、愛國情操、明禮尚義等關鍵字不見了。課程標準的改變,讓隱含這種價值判斷的素材跟著從教材編寫、課程設計中消失。同時,這種變化不只存在國語文科目,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也深受影響,台師大特教系吳武典教授對此種教育主軸的變遷以“失德的教育”呼之。這種對道德教育的輕忽,甚至略而不提,直接間接導致近年來台灣青少年許多失序的行為。

  二、高中《九五課綱》始被教師提出質疑

  1、課標時代國文的定位

  1983年,為配合高級中學法制訂,“教育部”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據此課程標準所編輯而成的教科書,就是目前一般所稱的“統編本”。“統編本”時代從1952年到1999年,長達四十七年,其間經歷過1953、1962、1971、1983四次課程標準的修訂,但是,國家意識、民族精神、文化道統的傳承,都是重要核心價值。試舉1983《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目標”與“選文應注意要點”為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