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鄭劍論處理台灣問題應有新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7-09-03 00:03:57  


 
  聯想到一段時期以來島內社會出現的複雜變化,從避免給反“獨”促統大業遺留更大難題計,新形勢下似應對台灣問題各個方面做出新的思考和衡量,包括進一步轉變長期以來在部分人腦中存在的某些固有觀念和思維模式,並在實踐中推出相應舉措、展開相應的行動,為可預見的將來創造出處理台灣問題的新經驗。筆者總的看法是,只有以“不平衡”的思維,才能找出實現台海局勢“再平衡”的途徑。

  調整看待島內民心的線性思維  破除“唯民意論”的束縛 

  中華民族重民本,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語)。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執政為民,故爭取台灣民心是一貫政策,這一點永遠也不會變。但是,如何判斷島內民意、如何影響島內民心、如何爭取島內民眾,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是單純線性思維可以弄清的,不是單純君子之意可以揣摩的,不是單純片面示好可以解決的。要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和處理民心民意問題,不能糾纏於一時、一地、一面,不必對島內民意變化過分敏感、看得過重。爭取台灣民心的方式方法不應一成不變,應當既有直接的途徑也有間接的手段,既有利多的感召也有利空的誡示,既有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也有暴風驟雨、雷霆萬鈞,“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思考處理台灣問題固然應當顧及島內民意因素,但還要顧及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大局需要、兩岸作為一個整體的民意訴求以及島內健康力量的培育。至少,島內一時的民意波動不應當是形成判斷、提出建議、做出決定的主要考量因素。要防止“唯民心論”、“唯民意論”、“唯選民情緒論”,或者拿島內民調資料說事,以一部分台灣人“高興或不高興”臧否政策;或者片面迎合民意,被一時一地一面的所謂“民意”牽著鼻子走。大陸的《環球時報》曾有一篇文章警告:“蔡英文休用‘台灣人不高興’要脅大陸”。我看這句話也可以改成:“別老拿台灣民意說事”,因為大陸也有民意。

  調整不輕易使用非和平手段的思維

  2005年出台的《反分裂國家法》共10條,雖然只有後面兩條涉及非和平手段運用,但該法的重心就在這兩條。和平的手段固然是上選,但當和平的手段達不到維護和平的目的時,就應果斷採取另外的手段。況且非和平手段的體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是大規模炮火相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