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當前政治困境與身份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7-12-19 00:07:04  


 
  台灣經過政權的“本土化”、制度的“民主化”,逐漸形成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新制度與新政權,人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新的價值觀,“本土意識”也就是在這之後開始向“台灣主體意識”的方向發展的。陳水扁在2006年“元旦文告”與“春節講話”中提出,“以台灣為中心的主體意識擺脫了歷史的窠臼與政治的教條,發源於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對自我的認同、土地的情感,以及命運與共的體驗”;“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台灣的主體屬於二千三百萬人民,並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前途只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

  對於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台灣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將之解讀為“‘國家’認同,在土地上是台澎金馬,或台灣加澎湖,人口2300萬人,視中國大陸為另一有特殊歷史、文化、血緣淵源,與台灣有重要關係的地區或國家,‘外國’或‘敵國’”。他同時認為“台灣主體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但是“台獨意識”的重要基礎,只是可接受“中華民國”為“國號”。⑩

  “台灣主體意識”對台灣的政治認同較“台灣意識”更進一步,更傾向於“獨台”,或維持台灣現狀的“獨立”,實質就是“獨台意識”,但因沒有明確的“台灣獨立”概念,在島內已獲得普遍的接受。不論是哪個政黨或團體,今天已沒有人否定“台灣主體意識”,而是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強調“台灣主體性”,強調“台灣價值”,強調“台灣優先”。可以說,“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而這種“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將極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更不利於兩岸在未來的和平統一。

  人為製造的族群矛盾

  當前2300萬的台灣人口,其民族成分其實並不複雜。相反的,應該說其結構相當單一。98%的人口為歷代遷徙至台的漢民後裔與2%的原住民(即高山族,台當局將其劃分為16支不同的分系)。但由於其人口來源主要為來自大陸的歷代移民,故而早在明清時期,先代移民便為了土地、資源、空間等生產資料而自發結成以宗族或地域鄉情為紐帶的小團體互相爭鬥,不過清中葉以後移民社會趨於定型,台民的省籍、府籍分類意識便逐漸淡薄,這點從台灣割日初期台民全體團結一致而武裝抗日,亦可見其彼時的民族認同依舊優先於省、府籍意識。

  不過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同時攜150萬軍民入台後,使原本僅有600萬人的台灣人口結構再次出現了重大變化。台灣人再次被按省籍為依據而劃分為四大族群,當前分別為73%的福佬人(操閩南語的福建移民為主)、13%的外省人(操國語普通話的大陸各省籍人士)、12%的客家人(以客家話為母語的粵東及閩西移民為主)以及2%的原住民⑪。這種人為的籍貫劃分於80年代中後期台灣政治民主化後更趨明顯,從一般移民社會的籍貫融合過程來看,這無疑是不科學的,甚至是歷史倒退的行為。然而這其中確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