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
中評智庫:習近平聚同化異論與台灣 | |
http://www.CRNTT.com 2019-02-09 00:20:17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這是亞非地區舉行的沒有殖民主義者參加的第一次歷史盛會。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並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各國普遍接受,為會議成功奠定了基礎。亞非會議是亞非各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的創新,萬隆會議的精神最終導致了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萬隆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多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載入史册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係準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 求同存異從此成為中國處理國際事務、外交關係的基本準則。 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評價周恩來的求同存異說:“求同存異既是一種思想,也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方法。在處理與各國關係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尋求擴大雙方的共同點,存異就是正視並允許雙方有一定的不同點。周總理不僅提出並倡導求同存異的思想,也非常善於協調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在複雜的矛盾中尋求共同點”。① 同時,唐家璇還指出:“周總理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在中國對外關係中一直不斷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同志關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以及針對我國與一些鄰國存在島嶼歸屬和海域劃界爭議問題提出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都是對周總理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直至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要用“聚同化異”來促進中美關係。 2014年7月9日,在當天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致辭。習近平表示,中美雙方衹要堅持相互尊重、“聚同化異”,保持戰略耐心,不為一事所惑,不為一言所擾,中美關係大局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此後,在涉及國家關係的領域上,習近平頻頻使用“聚同化異”一詞。如前所述,在2015年5月4日則首次用於兩岸關係上。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