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從龍頭跌到車輪 需自我反省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華商富豪壟斷經濟的結果,導致香港成為世界發達經濟體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2017年6月,特區政府統計處五年一度地公佈反映貧富收入的基尼系數(香港稱堅尼系數),2016年香港基尼系數上升到0.539,達到45年來的新高,高於因貧富懸殊而動亂不已的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2017年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人,貧窮率佔全港人口730萬人的20.1%。即使政府以綜援、生果金、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恆常現金政策補貼,在計算口徑上將貧窮人口減至101萬人,貧窮率減至14.7%,當年全港貧窮人口仍然從2012年起連續5年超過100萬人。更有甚者,港商豪富在21世紀初實現對本港市場的基本壟斷,窒礙20世紀下半期一直存在的勞工階層努力拼搏便可改變貧窮宿命的向上流動空間,致使香港大中學生的多數人面臨畢業後難以自立而成為新貧窮人口的困境。剛就業的年輕人月薪約一、兩萬港元,扣除房租、伙食之後所餘無幾,即使困窘,也不夠資格領取政府福利救濟金。多數青年學生走出校門甚至未出校門,就要與貧窮為伍。前途無望,內心不忿,“攬炒(玉石俱焚)”之心,油然而生。香港年輕人因此成為近年香港社會動蕩的生力軍或同情者。

  在房地產豪富壟斷本港市場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疏於防範,舉止失誤,遂使壟斷暢通無阻。2006年2月,特區政府取消港英政府自1915年起一直開徵的遺產稅,估計每年少收稅款約15億元。此舉不僅削弱特區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緩解貧富懸殊的能力,而且將貧富階層固化,有利於豪富家族的世代傳承。同年,特首曾蔭權在香港部分輿論壓力下,宣佈放棄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該項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由財政司夏鼎基提出,旨在重新界定政府處理自由經濟的原則:即在正常情況下,政府不干預經濟的自由運作;但當經濟出現問題,政府就要干預。干預的首要問題是:由於市場的不完善而引致壟斷出現。顯然,積極不干預政策是港英政府維護自由經濟、化解壟斷等經濟問題的政策,包含有“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內核。可是,反對此項政策的輿論祇作望文生義的宣傳,就在拋棄殖民管治污水的名義下,將政府理應干預壟斷的責任也一起拋掉了。結果,數年之後在香港出版的一本披露香港房地產業壟斷內情的中譯英圖書,將一個入木三分的概念廣泛傳播,激起共鳴,這就是:地產霸權。①

  三、簡短的結語

  檢視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地合作中的角色變更,不難發現港式資本主義的內在結構優劣並存,既有緊密連接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的優勢,也一直保留港式資本主義原始落後的內在弊端。前者是香港曾經發揮龍頭作用的動力,後者則是導致香港地位下滑為車輪的根本內因。倘若仍不反省與設法糾正港式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弊端,香港地位的繼續下滑還可能從牽引輪變成被動輪。

  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學界、輿論都聚焦於香港對“一國”的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卻鮮有檢討和反省港式資本主義“一制”的內在弊端——這就難以形成知港、治港之本。本文因此不揣淺陋,愿作引玉之磚,冀望引起注意,推動港式資本主義補上戰後西方資本主義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課,俾一國兩制的香港資本主義與內地社會主義並駕齊驅,共同發揮牽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不息動能。

  註釋:

  ①Poon, Alice (2005):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Richmond (BC). 中譯本:潘慧嫻:《地產霸權》,香港:天窗出版社,2010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