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國模式展示“三大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5-04 00:01:52  


 
  國學大師錢穆在《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展現了中國歷朝歷代在建立之初的制度有效性,但它們又都不免於最終的制度衰敗而導致王朝潰敗與更迭。究其原因,或是在於沒有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或是因為貪戀以往的制度紅利、漸而偏執於制度依賴,而忽略了適時自新。中國之外的國家同樣如此,歐洲自羅馬帝國崩潰後,曾長期陷入“黑暗的中世紀”,近代以來則不斷發生內亂或者對外戰爭,直至20世紀中下葉後,才表現出較好的治理和穩定的秩序。西方國家也因此陶醉於自己的“制度優勢”,不再惕厲反思、與時俱進、開展制度革新。冷戰剛剛結束,美國學者福山便貿然提出“歷史終結論”,宣布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時代到來,就是這種志得意滿社會心態的典型表現。英國學者哈羅德·帕金卻在那時指出,“如果西方國家的社會精英們一味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幸災樂禍,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有可能在未來重演蘇聯和東歐國家剛剛遭受的命運:社會不滿、經濟內爆和政治崩潰。”二十多年後,美國、歐洲國家當前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混亂現象,正在驗證帕金的遠見。而與此同期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西方宣告“歷史終結”、分享“冷戰紅利”之時,東方的中國並沒有因為社會主義陷入低潮而就此跌落谷底、一蹶不起,反而是砥礪前行、守正創新,殺出了一條血路、開辟了一片新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而且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上也獨樹一幟,屹立東方。

  不可否認,任何社會制度在產生之初都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能否持久存續、永葆健康和活力,則取決於該制度是否能夠適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並在其中扮演正向驅動、向治求治的角色。而一旦其逆世界潮流而動,即使一段時期內繼續存在,但終究難以逃脫“躺在歷史的軌道上,等待未來的列車從身上碾過”的命運。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制度變遷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為激進式制度變遷,即根本制度的更替,一種社會制度被另一種社會制度所替代;一種是漸進式制度變遷,即在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各種具體制度的不斷微調、改良與創新。從社會制度嬗變角度加以審視,新舊制度更替必然要經歷碰撞與競爭,要在各自的不斷實踐發展中向人類社會展示其進步性,並最終接受時代的選擇。實踐中,這一過程通常要藉助戰爭或重大突發事件這一制度優劣的試金石進行驅動、檢驗和加速。

  二、中國制度在全球制度競爭中脫穎而出

  人類“是生存還是毀滅”?400多年前莎士比亞曾提出類似的問題。今天,當新冠疫情被描述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危機,各國共同面對這場執政大考時,生存還是毀滅的選擇再次擺上了日程。

  危機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心的得失,映射了制度的優劣。現實世界中,在應對全球新冠疫情的態度和方式上,世界已截然分成了兩部分:一個是社會主義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人類共贏;一個是資本主義美國奉行的以鄰為壑,一意獨善其身。一個是奮力拼搏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卻顯示出人定勝天的鬥爭精神和生命要得到平等尊重的人文關懷;一個是代表全球科技和經濟巔峰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卻暴露出視人命如草芥的自私本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