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http://www.CRNTT.com   2021-08-12 00:03:52  


資料圖片:1991年8月20日,曲折、莊仲希抵達台北,范麗青、郭偉峰到機場迎接。曲折(右一)、莊仲希(右二)、范麗青(左二)、郭偉峰(左一)在機場合影
 
  郭偉峰感嘆說,1991年到1995年,這是一個由兩岸新聞人唱主角的火紅時代,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實現與拓展不僅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緩和,還為兩岸官方與民間的雙向交流全面啟動打開了大門,兩岸關係交流合作新時代的大步伐隨之到來。此後,一次又一次的兩岸關係重大突破接踵而來,又將兩岸雙向交流推向了更深更廣的新層面,交流合作構成了兩岸關係30年的主旋律。兩岸新聞媒體成為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輿論平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輿論力量。期間,大陸亦發生了嚴重傷害台灣同胞感情的惡性社會事件,所幸兩岸新聞人相向而行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兩岸新聞媒體的溝通之下,兩岸同胞的感情終於跨越了這一大坎。

  郭偉峰說: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受權協商並達成著名的“九二共識”;1993年4月實現了兩岸政府授權的首次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汪辜會談;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提出了八項主張和看法;2005年4月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會面,實現了60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首次會談;2008年12月,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可見,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每個重要關頭,都少不了兩岸雙向交流合作帶來的人民力量為動力,進而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新時期。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進行“世紀之握”的動作,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可以說,此後30年,在大陸和平統一方針政策主導下,經過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乃至兩岸政黨、政府的努力,兩岸雙向交流與合作構成兩岸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兩岸帶來了30年的和平與發展,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岸同胞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和平紅利。現在,兩岸關係雖然空前嚴峻,但尚能鬥而不破,和平架構沒有崩塌,應該是得益於兩岸30年來交流合作所奠定的以和為主的深厚民意基礎。

  作為兩岸雙向交流的踐行者,郭偉峰對中評社記者感嘆:經過30年的實踐,自己深刻認識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最大的意義乃在消弭兩岸之間的仇恨,以利達至兩岸一家親的境界。兩岸關係中,積累仇恨很容易,化解仇恨很艱難。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的佛教論書《成唯識論》這樣解讀仇恨:“雲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兩岸進入和平發展8年時期後,通過大量的交流合作,兩岸之間的怨氣在消失,和氣在上升,這是兩岸關係的黃金時期。但是非常可惜,近數年來,因為台灣執政黨的更替,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九二共識”被擱置,並刺激了分離主義思潮的泛濫,加上美國利用台灣遏制中國大陸的力度驟然加大,世紀疫情也阻隔兩岸民眾的直接交流活動,種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導致兩岸關係進入了冰封期。雖然兩岸交流並未有完全中斷,但是最令人擔憂的是兩岸民眾從焦灼苦惱中不斷積累新的仇恨。大陸民意對“台獨”的危害性非常憂慮,台灣民意對大陸“武統”的可能性充滿恐懼。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的極端輿論在兩岸的社交媒體中不斷膨脹,形成了難於緩解的結怨為性的輿論對抗,一些媒體置良心道德於不顧,火上澆油,危言聳聽,刻意刺激民粹,導致兩岸民衆的敵對情緒越來越大,民意的質變成爲當前兩岸關係的最大憂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