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香港青年說:蘇暢談青年的融合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2-07-08 00:06:00  


 
  中評社記者:有觀點認為,部分在內地學習的香港青年回港後,反而在某些方面會受到歧視。您認為,特區政府應如何利用好這些人才?

  蘇暢:我身邊確實有許多“內地港生”胸懷大志,希望投身政府,加入公務員體系,但卻由於特區政府對內地學歷背景的刻板認知,導致產生了“只問出身,不問能力”的迷思,最後幾乎沒有一人可以實現個人理想。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況,令人感到惋惜。事實上,隨著國家實力日漸提升,內地高校的師資配套、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國際口碑等各方面都與日俱增,內地學歷在香港社會的認受性也比十年前提高不少,但如果依然因為既有的桎梏與刻板印象,而標籤化甚至歧視“內地港生”,這無異於固步自封、劃地為牢。

  我認為,“內地港生”的身份具有很好的聯繫和溝通作用,可以促進香港青年和內地同胞彼此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對於改善內地與香港關係的作用巨大。他們在香港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網絡,加上內地的求學經歷與見識閱歷,可以為香港的良政善治,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重要的動力和能量,再適逢香港開啟“愛國者治港”新篇章的大好時機。我深信,在未來“內地港生”大有可為。

  五年“北漂”讀博生涯豐富了個人成長

  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您剛剛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在此特別表示祝賀。能否請您和我們談談,相比在香港上學,您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的這段經歷有什麼不一樣的特別體會?

  蘇暢:由於我的本科和碩士都是在香港完成學業的,因此相比起在香港上學,我在北京的求學經歷則更加顯得豐富飽滿,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我這幾年的個人成長和多元發展。

  回首這五年的博士生涯,我在求知識和長見識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經歷和體會。第一,在“求知識”方面。我在清華學到了許多畢生受用的理論和技術,打下了更加扎實的學術基礎,鍛煉了更加突出的科研能力,對於我一直從事的社會調查與政策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這段時間裡,我參與了不少研究課題,包括作為清華大學國家高端智庫重點課題的主筆,研究香港群體身份認同的互動塑造機制;也作為“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研究員計劃”課題組的副組長,研究在京高校港生前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意向。這些研究經歷,對於我選擇以群體身份認同理論作為切入點,研究內地與香港關係,並完成博士論文的撰寫,都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經驗。

  第二,在“長見識”方面。五年的“北漂”生涯,讓我有幸能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實踐與活動去豐富自身見聞,開闊視野。比如在2018年暑期,參加了中國城市治理調查(CUGS),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社會調研項目,我擔任華南地區的督導員,負責調查員的培訓、統籌和調查監督工作;在2019年暑期,我以實習生的身份,在故宮博物院的經營管理處工作,讓我對於歷史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廣宣傳有了更多的瞭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亦參加了各類在京的交流、拜訪和座談活動,包括2019年的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學習交流團、2020年的“與國同興”內地高校港生交流團、2021年的港區全國人大和政協委員與在京港生座談會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