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新常態內涵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2-12-03 00:10:02  


 
  在此背景下,美軍駐台第十三航空特遣隊指揮官小本傑明·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Jr.)準將在海峽中間從東北到西南方向劃出一條虛擬的“中線”。該線又稱為“戴維斯線”(the Davis Line),最初衹是作為美空軍作戰程序的參考線,即衹要解放軍之機、艦越過此“中線”,並“判明有敵意”的話,美軍戰鬥機即可開火迎戰。USTDC於1955年正式采納“戴維斯線”,並於1958年9月17日頒布的“空軍交戰程序”中規定:經美空軍管制官或飛行員判明為敵機,且若該機飛越“戴維斯線”以東時,即變為犯有敵對行為,將予迎擊。此外,當時USTDC要求國民黨軍機對大陸進行偵察時不進入大陸海岸線外15海里內,國民黨空軍作戰司令陳有維同意並下令執行,這種操作實際上將當時還很弱小的解放軍空軍和海軍壓制在閩浙沿海15海里以內。此即台灣軍史文獻所謂的“陳有維線”,“陳有維線”比“戴維斯線”更靠近大陸。不過,在國民黨軍控制台海制空權的年代,台軍機經常以偵察、巡邏為借口突破這兩條線,甚至飛抵大陸內陸省份進行偵察、騷擾,根本不想被約束。在1965-67年的兩次海、空戰役中,國民黨軍損失慘重,蔣介石的軍事方針逐漸由“反攻大陸”轉為防衛台澎金馬,軍機越線騷擾大陸的行為才逐漸減少。

  隨著解放軍空軍、海軍力量的增強,到1990年代初,台灣軍機停止對大陸沿海的抵近偵察,完全退回“戴維斯線”以東活動。由於美軍正規部隊已於1979年4月撤離台灣,台灣軍方普遍將此線稱為“海峽中線”。並且,金門、馬祖等台當局控制的“外島”與大陸海岸之間也存在一些彼此對峙的“中線”。此外,台灣當局還在“中線”以東與台灣島西海岸線間劃設數個“禁航區”,將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周圍12海里以內的海空範圍劃為所謂的“領海”和“領空”。這些操作都是基於他們把“海峽中線”當做其防衛安全的基準線。

  “海峽中線”顯示了美軍既想保護台灣當局又要制約台軍越線引發大戰的軍事操作,是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意圖的反映。1980年代初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簽訂後,美軍撤離台灣,而台灣當局為了自保和偏安,便強調此線對台灣“國防”具有重要價值。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的十多年間,“海峽中線”和台灣當局自劃的“領海”、“領空”成為所謂“強化台灣主體性”、“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的地緣安全界線。

  3、“海岸中線”背後的政治變奏

  新常態的現實動力來自國家主權權力與權利的行使需求和兩岸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需求。兩岸的內戰狀態有一個動態變遷的過程,即從“內戰延續狀態”發展到“內戰淡化狀態”,再演變到當下的“內戰激活狀態”。這三種內戰狀態的核心要素受佩洛西竄台事件的激發而相互叠加,為新常態的出現提供了現實政治經濟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