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美國涉台的新特徵與風險動向

http://www.CRNTT.com   2023-07-10 00:06:24  


 
  一方面,美國國會可能將進一步提升介入台海的力度。相比於民主黨,共和黨更強調中國的所謂“安全”威脅,其內部“反華”強硬共識也更為凝聚,其“以台制華”意願也更強烈。因而,在共和黨控制眾議院後,美國國會的“挺台”態勢可能進一步加劇,預計將在涉台立法、議員竄訪台灣等領域採取更多激進動作。另外一方面,拜登政府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有一定收斂,減少一些激進的高風險挑釁動作。2021年拜登上台之後,其之所以在台灣問題上不斷突進,很大一個原因在於迎合國會“反華”共識。當時民主黨僅以微小優勢控制國會,且國會內部存在對華強硬的兩黨共識,拜登為瞭解決國內疫情與經濟的問題,須仰賴國會通過法案和預算,因而需要迎合國會對華強硬共識。中期選舉後,丟掉眾議院控制權將使得拜登政府更難在內政上有所作為,進而可能集中精力在受國會影響較小的外交領域謀求突破。“重心向外”的拜登既然不再著力尋求國會配合,自然也不用太顧忌國會所謂“反華”共識,因而很可能在包含台灣問題在內的對華政策領域,更多踐行其原本以務實為核心的建制派外交模式,減少一些民粹激進做法。

  2.美國涉台“國會核心化”特徵將進一步凸顯,國會驅動的局部風險依舊突出甚至可能更顯著

  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與台灣關係法》並經卡特簽署生效,從而確立了“斷交”後美台關係的基本架構。但此後很長一段時期,相比於對台軍售、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等實質議題,國會涉台議題在美國涉台問題中並不算特別引人關注。2018年以來,在美國國會內部“反華親台”態勢加劇的背景下,國會先後通過了“與台灣交往法”(2018.03)、“亞洲再保證倡議法”(2018.12)、“台北法案”(2020.03)等一系列涉台法案,並實現了國會高層訪台的歷史性突破即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由此美國國會在美國涉台問題中的“存在感”開始不斷提升,同時還激勵著其他美國涉台議題有如美台高層往來、挺台參與國際組織等也逐漸邁向激進化。

  2022年中期選舉後,在美國共和黨重新掌握眾議院之後,在美國涉台問題中預計國會的“核心驅動”功能將進一步加強。中選後新一屆(118屆)國會開議後截至3月中旬,已先後有三個議員團訪台,表現出對美台安全、經貿關係等支持力度的加大。訪台議員中不乏一些“重量級”人物比如眾議院新成立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與眾院撥款委員會國防小組主席克維特(Ken Calvert, R-CA)。據媒體披露,加拉格爾訪台期間大力呼籲對台軍售,聲稱麥卡錫和民主黨非裔領袖傑福瑞斯(Hakeem Jeffries)有可能在2024年初台灣總統大選後訪台,甚至表示計劃夏天在台灣舉行相關聽證會。①2023年3月1日,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和外交委員會一次性通過“2023年台灣衝突阻遏法”、“2023年不歧視台灣法”、“保護台灣法”、“台灣保證落實法”四部涉台法法案。法案涉及內容很全面,強調推動美國政府部門加強對台所謂“保護”措施、解除美台高層往來限制、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