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改革為甚麼從農村開始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08-10-16 16:37:56  


 
  (四)引發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農民跨地區流動、進城就業 

  家庭承包制解放出來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找出路,鄉鎮企業的興起為這些勞動力的就近轉移開辟了途徑。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不僅迅速解決了本地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問題,而且出現勞動力資源短缺的現象,產生了對勞動力新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鄉鎮企業薄弱,存在著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勇敢地離開了本鄉故土,走上了打工的艱苦道路。除了在本縣、本地區、本省流動外,還到外省、到東部發達地區、往大城市流動,終於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民工潮”。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提出了“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加強服務”的十六字方針。農民外出就業由改革初期的200萬人左右,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6000多萬人,2006年發展到1.3億人以上,這在世界人口流動史上是罕見的。 

  民工潮的興起意義重大。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1985年的1.25億,主要是農業大包幹的作用;再進一步下降到2006年的2100多萬,在新減少的1億多貧困人口中,通過農民外出就業所解決的人口比例,估計在半數以上。農民跨地區流動進城就業蘊含著深刻的體制改革內涵。它使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由政府決策為主轉變為由市場配置為主的機制,從而推動了用工制度、工資制度、教育制度、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進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發育和成長。而且,穩定就業農民工的市民化趨勢要求根本改變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推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興起,是以政治思想領域撥亂反正為先導的,允許和支持改革,尊重農民對大包幹到戶的選擇權,建立農民群衆有權、有責、有利的農業經營體制,這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推進。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農村土地不再集中經營,2億農戶成為自主經營的商品經濟細胞以及數千萬鄉村中小企業的興起,不僅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農村高度集中“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的解體。經濟的自主要求政治的民主,繼農村家庭承包制的建立而產生的村民自治,農村基層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逐步得到發展,這是中國農民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中國經濟長達30年保持了9%以上增長的世界發展奇跡,其中的奧秘之一:農村改革提供了中國國民經濟結構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動力,提供了民主政治穩定發展的基礎。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