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粵港邊界30年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6:33  


 
  張旭森告訴記者,當時心裏是希望張明這些人回來投資的,開會討論的時候,大多數幹部也很贊同。這個時候,虎門鎮上已經有了中國第一家合資的“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

  不過終究沒有檔肯定,允許外逃的人回來公開搞工廠。而且農村能不能搞,剛經過了20多年“運動”的人們心裏都沒底。

  “走資派”找來了“地主加外逃犯”

  1979年初,張旭森寫了個材料去找虎門公社書記黎桂康,希望得到支持。打電話到公社,說黎桂康去廣州開會了。

  張旭森準備了點乾糧,坐了一天車趕到廣東省委黨校,沒想到黎桂康開的會就是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省委正鼓勵各地幹部搞來料加工。

  張旭森連忙回到龍眼,籌措具體開工廠事宜。找到貿易局,貿易局局長也很高興。

  不過這個時候,張明還是擔心。廣交會是一個特殊場合,並不代表自己回虎門也不會被抓。

  勸了許久,張氏兄弟終於同意在靠近邊界的寶安見面。又解釋了很長時間,張旭森再三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當年的逃港者才同意回龍眼村看一看。

  這一年的春季廣交會上,展館內的語錄標語降到了12條,而1966年時有2673條。展館周圍的50個大牌子也被分給各個外貿總公司,分別做了輪胎、衣服等商品廣告。

  由於參會外商太多,廣州涉外賓館爆滿,結果在各大賓館的草坪、大堂都睡著採購商,這令當時的廣東省領導大為惱火。從第二年起,廣交會專門為此設立了訂房小組。

  向省裏報批建廠手續異乎尋常地順利。1979年夏天,張家兄弟得到了編號為“東輕工(1979)02、03、04”三個檔,允許他們在虎門以及東莞的其他兩個地方開設發具廠、漂染廠和電器廠,生產假髮、電梳子,形成發具生產“一條龍”。率先投產的龍眼假髮廠,就這樣在中國的30年改革開放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但是張家兄弟的回歸,在龍眼乃至整個虎門、東莞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張旭森說,當時還有幹部堅持張家兄弟是“地主加外逃犯”的身份。那時一邊開放、一邊搞反偷渡,卻讓逃港回來的老闆“剝削”群眾,這讓許多老百姓想不明白。

  開會的時候,黎桂康、張旭森被公開指責為“走資派”。

  不過,沒有人來龍眼村抓“地主加外逃犯”去坐牢,“走資派”還當著公社書記、村支書,龍眼假髮廠紅紅火火地開了下去。

  逃港者帶來5萬元集體收入

  在建廠初期,村民到祠堂取了原料回家手工製作,計件後月底來拿報酬,一般每戶每個月都可以從龍眼假髮廠拿到三四百元,相當於過去一年的收入。龍眼發具廠的產品則經過香港出口到北美。

  讓張旭森記憶猶新的是,他在龍眼發具廠第一次看到了“按勞取酬”的分配模式。一個月下來,工人之間工資可能會相差一半。

  1979年,龍眼村第一次有了集體收入——5萬元。到2004年,村經濟的淨資產達到7.4億元。這些都得益於1979年後越來越多的外來企業。

  龍眼發具廠首先帶來了它的供應商,其中幾家是張明直接介紹到龍眼的。現在全村已有外資企業100多家,還帶動了村民營企業80多家。雇傭了4萬多名工人,而本地原住人口不過2000多人。

  從1978到1993年,龍眼村共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100多家。

  張細現在是香港東莞同鄉會會長,他表示目前在香港的東莞人有80多萬。90年代中期曾有港報估計,至少有2萬名東莞籍港人先後到內地投資經商,其中可能有一多半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逃港者或者他們的後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