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資本主義正在發生某種根本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11:57:09  


西方的確需要對金融海嘯的肇因深刻反思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訊/《人民日報》發表李文雲的評論文章“假如弗裡德曼還活著”。作者稱,西方社會近期對弗裡德曼和凱恩斯兩位經濟學家的反思、“社會主義”一詞與《資本論》成為熱門,都傳達了非常明確的信息: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讓西方經濟學界陷入了極大困惑。也許,“資本主義正在發生某種根本變化”。文章内容如下

  當金融危機在全球層層剝笋、步步深入地蔓延時,美歐各國出現了不少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 

  首先是經濟學家弗裡德曼和凱恩斯的大名再被人們屢屢提及。弗裡德曼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在西方聲譽甚高。他早年贊成凱恩斯,但在上世紀70年代又挑戰凱恩斯學派在美國的統治地位,并努力在全球推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理論,主張政府不幹預經濟。在此次危機前夜的2006年11月,弗裡德曼以90多歲高齡辭世。而眼看著美國政府救完兩房救保險、救完花旗救汽車,而且還有更多的實體在等待政府出手,人們自然會回想起這位“對政府幹預行為的恰當性深表懷疑”的經濟學大家。 

  被危機大潮推出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主張政府幹預經濟,國家“采用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來促進增長”。英國《獨立報》日前載文提出了“大問題”:凱恩斯是誰?文章實際是想說,凱恩斯的辦法或許能理清目前的經濟謎團。凱恩斯及其學說似乎又在危機中回歸。 

  與此同時,有報道稱,一向被西方世界視為忌諱的 “社會主義”一詞,成了美國2008年度第三熱門詞匯;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資本論》成了暢銷書,銷量居然是1990年的100倍。 

  一篇小文顯然無法說清這些現象的產生與金融危機的關系,但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反思、“社會主義”一詞與《資本論》成為熱門,都傳達了非常明確的信息: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讓西方經濟學界陷入了極大困惑,銀行家與經濟學家們都鬧不清究竟發生了什麼。華爾街的一片混亂,動搖了歐美民衆對自由資本主義機制的信心,這種信心的缺失,顯然比對信貸、對金融失去信心更具顛覆性,更令人惶恐。也許正如《泰晤士報》一篇文章所點出,資本主義正在發生某種根本變化。 

  這些現象反映出歐美學者與民衆在琢磨,假如弗裡德曼還活著,他會看到自己曾經倡導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顯然已經不是“解決任何經濟問題的最好機制”,而在如此深重的危機中,帶有凱恩斯色彩的“政府幹預政策”還能否發揮作用?發展經濟究竟是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還是靠政府的幹預、救助之手,抑或是“兩手都要硬”? 

  這些現象也透露出,受危機荼毒最甚的普通納稅人也許更關注,國家如何能避免一陣兒被凱恩斯牽著走、一陣兒被弗裡德曼牽著走。在資本主義危機周期性地交替出現時,市場與政府幹預的兩手能否平衡發力,共同作用。畢竟,一旦危機來臨,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百姓,那些拿著天文數字年薪、坐著豪華私人專機去跟政府要錢的大亨們,是不會在乎弗裡德曼或凱恩斯的。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