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需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08-12-30 08:42:56  


   
  從當前的金融危機看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機制  

  大家都很關注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那麽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現在的經濟受到的衝擊,很明顯是直接來自這場金融危機,但如果你仔細分析,作爲這場金融危機,尤其是在美國表現出來的最核心要素,在我們的社會裏其實都沒有,比如說大規模的房貸斷供、金融崩潰、銀行倒閉等等。但是,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還是相當嚴重,甚至比美國經濟受到的影響還要大,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我在網上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說法,中國有經濟危機嗎?不就是美國人不買我們的東西了嗎?這個說法看起來好像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如果仔細琢磨,這句話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在我看來,現在中國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産物,一個是外部因素,就是這場金融危機,第二個就是我們內部因素。我這裏所講的中國本身的問題,有一個特定的含義,就是我們正處在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這個轉型一直難以完成。現在金融危機爆發,雖然我們沒有金融危機當中的這些最核心的要素,但它對中國産生的唯一衝擊,恰恰就是擊在了中國經濟的軟肋上,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內需不足。這個內需不足不是一般的不足,而是我們從生活必需品時代轉向耐用消費品時代,新的消費模式難以形成造成的。  

  如果從歷史上來看,我們馬上可以聯想到30年代的世界大蕭條,當時的美國也好,西方也好,這個檻就是過不去,而今天我們也在過這個檻。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與其說是和今天的美國所面臨的問題相近,不如說跟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面臨的問題更相近。現在一說30年代大蕭條,象徵性符號就是賣不出去的牛奶。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時賣不出去的更重要的是耐用消費品:房子、汽車、摩托車、冰箱、洗衣機、電話、收音機等。在經濟危機中興建的房子只相當1925年的一半。在1929年,美國汽車産量已經達到了500萬輛,房地産是每年新造的房子是100萬幢。美國恰恰進入了這樣一個轉型,和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非常相近,但就是轉不過去。  

  爲什麽轉不過去?就是因爲背後畸形的利益結構,因爲一個社會要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至少得具備幾個最基本的條件。從結構性條件來說:第一,城市化使得至少50%的人口定居于城市。第二,城市中中産階層爲主的社會開始形成。從制度性條件來說:第一,要有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因爲社會保障制度是信貸消費的制度性條件,而耐用消費品時代必須要有信貸消費。第二,常規化收入的增長,要有以月薪爲代表的可以預見的、可以預期的穩定的工資增長。   

  當年美國是怎麽創造出由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的制度和結構條件呢?那就是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大體上可以說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經濟上的應急措施,即1933-1934年。這一階段很重要,但我覺得對未來産生重要影響的就是第二個階段,從1936年開始,實際上它的最主要的內容是一種社會變革。  

  這個社會變革最重要的方面有三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