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臺灣第三勢力 有想像無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1-10 09:26:55  


臺灣第三勢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訊/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評析臺灣政壇的“第三勢力為何有想像無空間? ”文章内容如下:
  
  施明德與李登輝最近密會,傳出兩人要籌組“第三勢力”;此事立即引起藍綠同聲奚落,稱兩個“老梗”的合作點不燃新的火花。

  事實上,以目前台灣民眾對藍綠政黨俱感失望的局面,“第三勢力”未必沒有存在之必要與空間;只不過,“施李合作”可能不是這道命題的正確解答罷了。

  何以說施明德和李登輝已難再掀起政治風潮呢?施明德的從政資歷和浪漫性格,原具有其社會號召力;可惜浪漫性格也是他的致命傷,尤其他領導百萬紅衫軍倒扁運動最後因組織失控而瓦解,其魅力也大受損傷。施明德的長處在於他較少一般政治人物的私心私欲,短處則在他不耐深度組織耕耘;且不說他如今已難再召喚群眾,與李登輝合作更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至於李登輝,玩不成國民黨搞台聯,台聯搞不成又想玩第三勢力,留下的只是政治變色龍的形象。再論實際影響力,他在本土教主的爭奪戰中竟然敗於繫獄的陳水扁之手,如今在政治舞台上也已到了謝幕的時刻。更何況,陳水扁咬他洗錢貪汙,還有許多疑點等待司法調查;李登輝此時談籌組第三勢力,恐怕是找尋政治憑藉以備對抗司法者多,真正關注大局者少。再看,施、李之會,竟是弊案纏身的台獨大老張燦鍙牽線,那將是如何奇特的一部拼裝車?

  儘管如此,能說台灣沒有“第三勢力”存在的空間嗎?這並不是一個“無”或“有”的答案。看當前的政治,民進黨不僅對執政八年撕裂台灣的惡行毫無反省,且至今堅持顏色問政,這也使它成為一個稱職的在野黨都有困難。再看國民黨,馬政府執政表現讓人民失望,卻始終不設法改善,又仗著“國會”過半的護航,施政凸槌卻不追究。根據媒體民調,民眾表態“不支持任何政黨”的比率已超過六成;這麼高的比率,難道不是“第三勢力”的空間?

  進一步檢視,台灣過去廿年的政治發展,其實可發現許多“第三勢力”的變形品種。包括新黨、親民黨從國民黨的分裂,乃至台聯的成立,都是針對兩大黨的制衡與反叛而生,意圖爭取不同於國、民兩黨的第三類的群眾。可惜這些政黨後來的發展,或受制於“血緣”,或受限於“感情”,均變成藍、綠板塊的邊緣附庸,淪為他們的棋子,最後終告瓦解或失去獨立風格。不僅如此,包括“泛紫聯盟”乃至“紅黨”、“第三社會黨”的組織或倡議,也都是民間在同一脈絡下的發想,亦均未成功。

  這些歷史,指出了一個苦澀的事實:每當兩大黨表現惡劣,人民對“第三勢力”的渴望就會升高,期待更清新的力量來扭轉現狀。然而,在政治現實中,第三力量的擴張卻往往依附著鮮明的人脈浮沉,而無法提煉為更高的價值理念。其實,超越藍綠是台灣人民的共同夢想,但每有不同政治力量出現時,卻只能依附藍綠,加深鬥爭和動盪的痛苦,這已成為一個難解的封閉循環。

  去年大選之後,台灣“兩黨政治”其實已基本成形,藍綠兩黨原本有很好的機會各自發展經營,使台灣的政治免於重淪戰國割據。可惜,執政黨未能滿足人民對效能政府的期待,在野黨又未能以積極作為重整在野形象,雙雙讓人失望。施李籌組“第三勢力”在此時傳出並非偶然,尤其不該輕忽施明德提出建構“廿一世紀的台灣夢”,那不正是朝野兩黨應向人民提供的願景嗎?

  施明德和李登輝也許組不成一個有意義的“第三勢力”,但這個議題至少是一面鏡子,藍綠政黨都該看看人民為何不滿,想想自己在這個歷史時點能為自身責任盡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