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公民社會,始于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09-02-11 11:28:21  


 
  公民社會,爭出來!

  公民社會離不開作爲其分子的擁有公民意識的合格公民,而公民是不可能從論文中衍生出來的。公民意識的培養需要不間斷的公民教育努力,這是前段時間知名學者蕭瀚先生在與筆者的一次飛信對談中一直在表達的觀點。蕭瀚先生一直致力于(或者說關注)公民教育的進程,記得幾年前有感于鐘南山院士因其電腦被搶而說的那些昏話,發出“公民教育要從名人抓起”的呼籲。還有蕭瀚先生給學生學期末的最後一課:如何度過我們的一生?的演講中,其實也都指向一個主題,那就是公民教育。蕭瀚先生始終認爲,走向公民時代的中國,需要的是由百姓到公民的過渡,需要“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站滿了公民”。

  如果非要坐實“2008是公民社會元年”這個當代人的自我定位,單靠學院裏的論文專著“證”不出來,寄希望于某些突發事件更是“震”不出來,一個被概念和定義包圍了的公民社會唯一可以依靠的是每一個具有公民意識的合格公民的點滴行動與爭取:公民社會是爭出來的!在通往公民社會的道路上,必須有一批具有公民風範的實踐者。無論是醉心于公民教育的李慎之,還是用行動踐行公民理念的茅于軾,都是當之無愧的公民典範。談到李慎之,有不少人都會提到李慎之先生的公民教育情懷,公民教育一直是李慎之先生難以釋懷的一個心結,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公民教員,編一套公民課本,在其逝後有不少人更是撰文回憶公民教員李慎之與蜀光中學,表示“紀念李慎之先生的最好方式是爲公民教育盡一份力”。

  而2009年1月14日,是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將迎來八十歲的生日。此前,數位青年學人發起了“爲慶賀茅于軾先生八十歲生日徵文”活動,他們認爲,“茅于軾先生的思想、人格與行動,在這個由封閉轉向開明的時代,具有非凡的示範意義,他爲推動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所做的努力,應該得到最高的尊敬”。倡議得到了衆多學者、學子和社會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從親身經歷出發,從不同角度撰文描述了茅于軾先生的學術、工作及生活。從一個知識分子與國家的情感變遷到十五年歷程,見證茅老“爲窮人辦事”,從紳士茅老到國寶茅于軾,人們希望道德的茅于軾和學問的茅于軾有一個淡定的幸福,更希望一位八十歲高齡的老人他的道路不再是一條孤獨大俠的道路。

  其實不但是2008年,幾乎每年的年末都會伴隨一股媒體的年度盤點熱。而本年度的媒體盤點,似乎有些不約而同地將眼光聚焦在爲公民社會做出自己貢獻的公民個體與公民組織身上。《南都周刊》著力于建構“伴隨中國互聯網崛起的言說者群像”,評選出“網絡知道分子20人”。網絡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既沒有邊際也沒有中心的表達平臺,沒有人能一統話語江湖,論者如群鶯亂飛,言說若雜花生樹。這是互聯網技術創造的話語春天。在衆說紛紜、大浪淘沙的網絡言說過程中,一批意見領袖脫穎而出,他們至今仍活躍在網絡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與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以對公共性話題的意見表達爲網絡言說狀態。他們是長期堅持自由言說,堅守布道法門的法學家賀衛方、堅持“對進步有利,我就必須說”的李銀河、“按理說話,不管別人怎麽看”的蕭瀚、時刻保有公共言說衝動的王書亞、用史記體記錄現實生活的餮饕、在地震救灾中有雷鋒附體的感覺的牛博網和他的創辦人羅永浩,以及各自領域堅持公共言說又不局限于言說的韓寒、錢烈憲、王小峰、和菜頭、十年砍柴、五岳散人、連岳、安替、楊恒均等人。他們的作爲讓更多的人堅信網絡草莽改變話語格局,堅信網絡民意有著超越網絡載體本身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