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王長江:反思危機不應成為拒絕政改借口

http://www.CRNTT.com   2009-02-25 10:18:57  


 
  王長江:沒有大的趨勢或者格局的變化。只是金融危機後,有那方面傾向的人,似乎獲得了更多新的論據。

  人物周刊:有人認為,“中國能在這次危機中處於主動,國際社會也比較看重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體制中沒有改的那部分起了作用”,怎麼看“沒有改的那部分”?

  王長江:國家對經濟有一定的控制、宏觀調控肯定是可以的,問題在於控制的方法,還得尊重市場的規律。

  人物周刊:金融危機以來,“社會主義”這個詞又在西方媒體上高頻出現,《華盛頓郵報》甚至說,“我們現在都是中國人了”,有些中國媒體也樂於轉引這類文章。

  王長江:西方人用這個詞,並非是從意識形態上轉而相信社會主義,也不是說要改變西方的基本制度,這只不過是在用意識形態語言進行調侃。像這種話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比如英國的艾德禮政府曾經推行了社會主義民主主義性質的改革,被英國人自稱實行了“社會主義”。這和我們說的社會主義絕對不是一回事兒。

  這種調侃恰恰表明了人家的自信,人家覺得,我這個制度不會因為說幾句話就變掉了,隨便你叫什麼,對我有用的我就拿來,人家的思維方式是實用主義的。

  人物周刊:但似乎感覺良好的人不在少數。

  王長江:這和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有關。我們在意識形態宣傳方面,主要還是動員式的,動不動就把具體政策和什麼“主義”聯繫起來。這種動員可以迅速調動起非常高的熱情,但也可能起反作用。

  在美國,政府做得再不好,沒人質疑這個國家的基本制度,因為它的基本制度和政府政策是兩碼事。而中國則不同。把什麼好東西都和基本制度聯繫起來、都說成是什麼主義的“優越性”。老百姓習慣了這種聯繫,那如果有一天出現了不好的形勢怎麼辦?

  人物周刊:我們真的認真探討一下“優越性” 如何?

  王長江:當然可以。計劃經濟給掌權者賦予了神聖使命,也給了他們無限權力。由這種制度自然而然形成的龐大權力機關,某種意義上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優勢,比如集中力量做大事情。但這也要看決策是否適當。

  我覺得用“特點”比用“優越性”來概括更合適。“特點”用得好了,才會是“優點”,而要討論如何用得好,這裡面值得研究的問題就又多了。

  人物周刊:您很早就提出過“用民主的方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