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亞中:我的兩岸統合七大夢想

http://www.CRNTT.com   2009-04-20 00:15:41  


 
  (三)經濟統合

  我們對於任何有助於兩岸人民利益的經濟與貿易便捷化與無障礙化均應表示歡迎,但是僅有貿易便捷化並不能夠帶來政治上的認同整合。以兩岸是否要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或“經濟合作架構”(ECFA)為例,雖然這是一個對台灣有利的協定,但是台灣內部即有擔心被大陸經濟控制或消化的疑慮。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本來就存在著“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邏輯,小的經濟體在與大的經濟體互動時,往往會陷入如何不被吸納、依附的困境。對於歐洲的小國而言,如何透過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 的制度安排,遠較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公平競爭更符合本身利益。因此,1960年成立的EFTA內幾乎每一個小國,包括英國自己最後都選擇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離開自己所創立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對於歐洲大國而言,如何經由共同體與小國分享權力,也是凝聚整個歐洲認同、創造歐洲集體利益的必要決定。

  僅僅是自由流動,對兩岸均有不足之處。對台灣之不足在於有可能失去政治自主,因而兩岸重疊認同並不會因經貿互動頻繁便捷而強化;對大陸之不足在於倘經貿交流不理想,更加深台灣人民對於大陸的不信任。因此,“兩岸統合學會”將呼籲與推動具有“共同體”(community)性質的兩岸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而非僅是貿易便捷化或自由化的共同市場,方是上策。

  推動兩岸共同體可以從簡到難,逐步進行。除了長期呼籲的“兩岸經濟共同體”外,舉例而言,基於近來兩岸對於食品安全多有疑慮,而引發了不必要的政治爭議,可以由兩岸共同成立“食品安全共同體”,由雙方政府機構共同組成,以後行銷至兩岸的相關產品必須經由此一兩岸共同機構核發通過檢驗標準文件,在產品上印有“合於標準的圖識”。“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是任何一個統一國家不可或缺的制度,目前全球在一些相關產品上已有統一的標準,兩岸基於“與民謀利”的精神為兩岸人民把關,相信可以得到廣大共鳴,而這也將直接強化兩岸人民對於“共同體”的信賴與需要,對於強化彼此認同會有很大助益。

  (四)身份認同

  身份本即是“認同”(identity)的同義字。基於歷史因素,兩岸目前各有其政治上的身分歸屬。即使大陸對台核發“台胞證”,也是等於同意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不同,一種“他者”的認知隨著不同歸屬而日漸強化。為了建立兩岸間的“身份認同”,“兩岸統合學會”將呼籲與推動兩岸人民在現有認同之上的第三認同,也就是對“整個中國”(中國人)的認同,促成“中華卡”(Chinese Identity Card,簡稱“華卡”或“C卡”)的實現,兩岸政府可以在審核後核發“中華卡”,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均可持該卡,免簽證進入另一地區,並享有一定的權益。基於兩岸人口、幅員差距,台灣方面的憂慮可以理解。因此可由中國大陸率先推動。在“台胞證”外另發行“中華卡”,或考慮以漸進方式取代“台胞證”。“中華卡”的發放可以推展至港、澳地區,甚而包括全世界的華人。

  持有“中華卡”代表著“整個中國”的認同。筆者在前一期(三月份)《中國評論》月刊〈論兩岸與中國關係〉一文中,曾提及“同一性理論”一詞。中國大陸如果在憲政上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為同一,那麼亦應接受任何認同“中國”,但是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者,均應擁有身為中國人的權利。

  兩岸政府目前的憲法均是“一中憲法”,主張與中國為同一,因此,“中華卡”的發放完全合乎憲法。至於“中華卡”可享的權益,容以後再討論。先提出一點,如果兩岸政府在政治上可以容許(憲法上沒有問題),“中華卡”甚而可以擴展至政治上的參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