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歐洲議會 政經現實下發生質變

http://www.CRNTT.com   2009-07-10 11:59:54  


歐洲議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協調,而不是取代。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訊/《大公報》今天登出歐陽觀的文章“現實下質變的歐洲議會”。作者表示:“雖然第七屆歐洲議會落幕已一段時間,但在歐洲及世界引起的討論依然繼續,甚至還在發酵。對於歐洲議會未來的作用,不僅焦點集中在歐洲層面,也擴大到對世界的影響上。新的看法認為,歐洲議會代表著歐洲整體的政治格局和取向,自從歐洲議會舉行了第七屆會議並選出新一屆議員之後,在歐洲政經現實之下,原來的作用已經開始發生質變。”作者認爲:“歐盟的出路在於,不能以國家集團形式強制所有成員國,歐洲議會只能扮演諮詢角色而非決策機構角色,這樣才能令歐盟在統一認同感上有更大的發揮餘地。”文章内容如下:

          出現新政治取向 

  第七屆歐洲議會選出了736名議員,有27個成員國參與。表面上看,歐洲議會依然代表著歐盟的立場,因為參與國都是歐盟成員國。但是,論歐洲議會在歐洲的影響力已走下坡。據統計,各國選民的相對影響力顯示在最高的盧森堡12%至最低的德國1%之間。可以看到,新歐洲議會議員的出爐明顯受金融海嘯衝擊,以及歐盟民眾對於未來歐洲政治環境並不樂觀的影子,令歐洲乃至世界開始出現減低重視歐洲議會作用的意識。當然,第七屆歐洲議會選舉依然爭個頭破血流,又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歐洲政治人物繼續視歐洲議會為政治平台的意識還濃厚。 

  歐洲政治家設計的歐盟,以及由此衍生的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及歐洲理事會等,原意是將歐洲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但正如俗話所說,想的未必能夠與做的一樣理想。歐洲議會1979年產生,三十年過去,一盤散沙情況依然,並未能達到當初設計的目的。以目前要統一27國都接受所作決策,不但難而且矛盾眾多。其一,歐盟本身存在著貧富極為不均的現象,統一決策經常涉及利益分配問題而沒法達到。其二,歐盟27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及國家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要某些國家放棄與歐盟以外國家的眼前利益遷就歐盟利益並不容易。這兩點正是造成歐盟的決策為什麼往往雷聲大雨點小、議而難決的原因。 

  有輿論認為,本來某些歐洲軸心國希望歐洲議會轉向,以此向新興國家套取利益,但是一場金融海嘯令他們看到了必須加大保護自身經濟環境的重要性遠蓋過參與歐洲議會的事務。換句簡明的話說,被視為一件華麗外衣的歐洲議會,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困難當前,各家自掃門前雪已淋漓盡致表露了不需要這件華麗外衣的心態。這從第七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出三方面問題可以找到理據:一,導致整體歐洲議會成員向右轉,考慮歐洲乃至本國利益的呼聲幾乎佔主導,尤其是西歐不少加入歐盟已久的國家,這種意識更突出。二,英、德、法等主要歐盟國家本身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已很大,即使希望利用歐盟乃至歐洲議會聯結整個歐洲形成一股強勢力量做大事,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放下這種顯得“遠”的目標,加大力度解決“近”的國家經濟問題。三,不以建立強大歐洲政體作為與美國對抗中心點、只求自己利益得到發揮的一些政客被送進歐洲議會,令右傾勢力必然進一步加劇。 

                推遲歐洲一體化 

  且不要說歐洲議會對歐盟難以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就是能夠產生影響力,也不足以令歐盟在未來五年有更大的作為。原因在於歐洲議會每五年才選舉一次,第七屆議會選舉出現的整體政治取向右傾明顯。未來有兩種可能性會令這種右傾意識強化:第一,獲得進入歐洲議會的右傾意識濃厚的新當選議員,不會因為自己走進歐洲議會而感到滿足,下一步部署擴大影響力甚至謀劃下一屆壯大力量必成重要的取向。第二,本來可以扭轉歐洲議會劣勢的一些歐盟強勢國家,又面對著不得不暫時放棄把重心放在歐洲議會的做法,轉而把解決本國經濟問題列為頭等重要事務,諸如失業率高企、金融危機尚未解除等,以避過可能造成的執政危機。 

  平情而論,歐洲議會在歐盟越來越受冷淡。有的政客拚命希望擠進歐洲議會,其實是看到以歐洲議會議員身份可以撈到更多的個人好處,以及利用歐洲議會作為發聲平台,為自己造勢,畢竟世界媒體對歐洲議會的注視至今還沒有放鬆過。不過,第七屆歐洲議會選舉出現令人意外的結果,背後蘊藏著的一個大變化是,歐盟原本希望的歐洲一體化即使不致完全令人失望,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恐怕無法獲得大步推進,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堅持己見將成為歐洲議會的主調。這樣的主調也是導致美國至今未視歐盟及歐洲議會作出的任何決議為威脅的原因。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在於,繼續炒高歐元,達到打擊歐盟各國經濟的目的。 

  歐盟的出路在於,不能以國家集團形式強制所有成員國,歐洲議會只能扮演諮詢角色而非決策機構角色,這樣才能令歐盟在統一認同感上有更大的發揮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