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在地緣政治中邊緣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8-01 09:09:53  


臺灣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中評社香港8月1日訊/在地緣政治日益強化和金磚四國崛起的今天,“台獨”是否還有意義呢?“台獨”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它與台灣民眾的穩定、均富、民主的生活毫無關係,是空中樓閣。現在台灣的亂象基本上是政治人物私心氾濫的表現,可以說“台獨”是門好生意,但不會有好結果。學者吳非今天在《文匯報》登出文章“台在地緣政治中邊緣化”,作了上述判斷。文章内容如下: 

  2009年7月26日,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27日晨八點,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馬上發出賀電,馬隨後透過國共平台覆電,創兩岸執政黨領導人互動先例,媒體也高度關注。BBC新聞以“六十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直接交流”報道此事;大陸新華網、人民網、中央電視台27日下午及晚上以頭條新聞報道這項訊息。台灣《聯合報》發表題為:形象是形容詞,領導是動詞的社論。社論指出,馬英九是因出現“領導危機”才要兼任黨主席。此前,他“領導”蕭、劉、吳、王四人並不成功,馬英九的優勢是“形象”,但問題卻在“領導”。其實,這篇社論如果站在台灣整體地緣政治的基礎上看,還是有問題的。自蔣經國之後,台灣歷任領導人基本都具有左派思想,但卻都在權力的迷思下轉向。現在馬英九的基本思維模式也應該是左派思維,而下面的官員和黨派基本上都是右派加利己思維模式,“台獨”也是這些人的備選而已,因此馬英九面臨的挑戰依然巨大。

            馬仍有左派愛民思想

  問題在於,馬英九的優勢是否是“形象”呢?而問題是否真是“領導”呢?在蔣經國講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之後,台灣領導人的特質就應該定性為勤政、愛民。愛民的結果是讓台灣民眾在經濟建設中達到和諧、均富的水平,勤政是落實這些結果的保證。這對於中華文化的貢獻是無可限量的,因為中國文明的最高點和理想就是:穩定、和諧、均富和強大。現在看來,台灣亂象是過度放任民主化和市場經濟高度擴張的結果。

  台灣本身做為一個島嶼,在冷戰期間其軍事功能要強於其他任何的功能。美國軍人麥克阿瑟訪問台灣後,在公開發表演說中稱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還聲稱太平洋各島應組成一條“自然防線”,如能控制這條防線,美國空軍就能控制從海參崴至新加坡的所有亞洲港口,而台灣是這條防線中的主要據點之一。自蘇聯解體之後,冷戰隨之結束。李登輝錯誤將70年代蔣經國台灣民生建設轉移為民主建設。民主建設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歸,比如法制、官僚體制等相關具體項目,但李登輝卻在1999年將台灣引向“兩國論”,使得兩岸必須要對統和獨做出具體表態。2000年後陳水扁繼續在此議題上做文章。

  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美國遇到經濟危機之後,中國大陸和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直接對話和對抗,兩國間已經不需要台灣再做不沉的航母,圍堵中國已經不太有效,台灣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已經完全流失。

  台灣在蔣經國主政的時代,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在於台灣經濟的騰飛。但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其實是台灣民眾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的同時,蔣經國本身意識到,台灣的資源有限,在發展過程中不應當過分依賴美國,也不能夠出現太大的貧富差距,台灣如果成為均富的狀態對於中華文化才會有意義,因為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均富的社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