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中國經濟復甦關鍵 破解三大失衡

http://www.CRNTT.com   2009-09-23 12:08:52  


中國經濟的強勁複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訊/近來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據高盛公司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0.6%,其中發達經濟體將下降1.2%,而金磚四國將增長4.7%。目前,四國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為15%,其經濟增速比美國快50%以上,比七國集團快三分之一。然而,增長速度真的那麼重要嗎?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目前宏觀經濟正處於反彈與復甦、刺激與內生的交替時期,經濟正由“救急”走向“整固”的階段,我們不應被數字所累,更不應靠透支經濟增長獨攬拉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重任。

  文章稱,今年是中國經濟增量推進的一年,明年則是存量改革的重要一年,未來中國經濟的關鍵,重在破解長期要素投入失衡與投資驅動型增長、資本回報率和生產要素回報率的長期失衡、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非一致性失衡這三大結構性難題。

  投資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與中國長期投資率高,資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資本注入有很大關係。不妨考察一下增量資本產出率這一代表資本邊際效率的指標。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增量資本產出率邊際資本產出比率均值為2.56,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之後,在近5年又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表明資本利用率加大,而投資效率則呈下降態勢。

  由於投資的宏觀收益下降,實現高增長必須依賴更高的投資比率,需要大量資本,通過資本深化和資本積累,實現經濟高增長,因此資本低效率的投資不斷加大投資規模會在短時間內積聚過剩的生產能力。當過剩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市場找不到實際有效需求就會促使企業加大出口,形成出口導向和資本密集導向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凸顯粗放型特征。

  近年來,中國資本回報率上升迅速,而勞動力回報率增長緩慢,甚至有下降趨勢。造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勞動力價格計量嚴重脫離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量的勞動價值。當前中國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現“三低現象”:一是勞動收入在GNI(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2000年至2006年中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4%,而職工的實際工資年均增長13%;二是工資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低。居民總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2003年為61.8%,2005年為45.3%,2006年為44.6%,通過勞動報酬分配的比重過小;三是勞動要素在企業內部分配中的比重低。雖然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則,但初次分配存在資本回報率不斷提高、勞動力回報率持續下降的趨勢。

  另一方面,從生產要素成本來看,我們一直在經歷著要素價格扭曲並承擔著相應的成本。30年來,中國長期處於低要素價格狀態,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資金成本。正是這種扭曲,在某些行業和地區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資的超常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以低價的製造出口全球,並通過貿易順差回流境內的失衡格局。所有這些失衡,不僅意味著資源錯配,也是中國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低效益的“庫茲尼茨增長”的內在根源。

  近年來,由於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技術進步帶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中國經濟增長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有所減弱,再加上中國勞動力供給長期大於需求,經濟增長對資本、技術的彈性更高,而對勞動力的彈性更小。以近幾年為例,2003年至2007年GDP年增長率均在10%左右,而就業人口年增長率均在0.8%左右,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僅能帶動80萬個就業。經濟高速增長並沒有對就業產生多大拉動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增長產生了擠出作用,體現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把解決就業問題當作一個長期性的戰略問題來加以考慮,而不能僅僅當作經濟發展的一個從屬問題。今後中國應該選擇就業優先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目標導向上,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把城鄉二元經濟轉換的過程變成統籌城鄉就業的過程。這在具體安排上,意味著把就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予以考慮。

  文章指出,從失衡到再平衡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每次危機都是對失衡的一次糾正。築底的過程很痛苦,然而從衰退中緩慢復甦更加痛苦。眼下,我們需要正確區分長痛與短痛,在經濟增長引擎轉換過程中,由於結構調整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回落,是必須經歷的陣痛過程,如果我們能以此為轉型機會,向均衡方向收斂,那麼由於結構調整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回落將是經濟走向健康、成熟的有益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