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台灣文創業 困境與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09-11-09 13:45:33  


台北故宮對大陸民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中評社台北11月9日訊/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學者盧信昌今天在《中央網路報》登出文章“台灣文創業之困境與出路”。作者認為:“藉由兩岸同文共榮的新體認,有台灣風味的創作可以是故宮仿古風的燒瓷、繪描,也可以是精緻美食;可以是宗教天人分微的感性融合,更可以是熱力躍動的年輕歡唱。 ”文章內容如下:

  文化創意產業是二零零九年所公佈之六大領頭羊,根據“文建會”之網頁新聞,政府擬至二○一三年前投入新台幣二八○億元,分別用在“六大旗艦計劃”和“環境整備”工作上,預計於五年內達到年產值台幣一兆元,並且增加廿萬就業人口;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立法工作也積極進行中。 

  而有鑑於台灣過去科技產業的發展經驗是以資策會、工研院等單位,來扮演企業輔導和交易媒合的角色,因此政府也將成立類似的財團法人,此一機構將職掌人才培育與資源媒合等業務。以下我們將依據台灣經濟發展歷程,社會價值觀,與大眾消費習性等面項,逐一評述其立法意旨與政策規劃之可能成效。

  “文建會”目前轄有位於台北、花蓮、台中、嘉義、台南的五大創意園區,主委黃碧端女士指出將以藝文園區扮演火車頭,發展園區周邊的文創產業鏈;而故宮博物院也被賦予“文創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的角色,目的則是在於活用故宮珍藏品,以華夏文化為內容,讓故宮成為帶動創意、設計、工藝與行銷,以及培育產業人才的連結基地。 

  以園區的發展來帶動集群效果,和活用歷史文化資產的構想並非創舉卻值得肯定,然而預算編列與執行成效還是會有落差的,故宮南院的紛擾即是明證之一;究其實,台灣科技產業靠的是帶回技術應用與市場通路的旅外僑胞,因此導入民間資源與國際因素不可或缺。 

  在台灣的第一次政權輪替後,企業即開始享有以藝文捐贈來節稅的充分誘因,“中央政府”也不斷補助地方特色的文創活動;我們更曾經以“五年級”的成長記憶為主軸,行銷懷舊熱潮。然而這把圍繞本土意識的風貌呈現,就如勝極一時的連續劇“台灣霹靂火”般,在展現出底層小人物的激情慷慨之後,卻沒有觸及觀眾追求成就與心靈的安定感。 

  畢竟韓國文創影視與工藝設計能的豐厚成果,並不是光靠有政府的強力補助一句話可以總結的,文化的沉澱累積還是要回歸到參與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深刻反省能力。令人遺憾的是有高社會能見度的公務人員,在這一波的文創風潮中卻並沒有著力參與;各縣市的文化中心成為蚊子館任令荒蕪,藉口則永遠是經費不足。 

  試問人生天地間除了公文往返,當真就沒有可以分享,可以再學習出發的文創與思智交流嗎?暮鼓晨鐘的自我修為之餘,文化中心當真就只是一座水泥牆嗎?分散在各級學校的語文、音樂和美術教師不但有專業,更有學生要栽培,有傳遞文化聖火的義務,這座人力寶山有待開發。 

  可喜的是各地方的傳統節慶與廟會活動,其素質與觀光價值正不斷的提升;而各國的菁華也藉著博物館參展,與來台表演等方式,將文創的品味帶到台灣。最近來台巡迴表演的太陽馬戲團和獅子王,其成功發跡的過程正是未來台灣創作者與事業經營管理的參考。 

  獅子王劇團利用南非的舞者,澳洲的資金管理,和迪士尼的音樂劇作知名度,降低成本後就能夠以巡迴演出的方式接近觀眾,來取代百老匯對多數人的遙不可及。而太陽馬戲團讓馬戲不再只是驚奇逗笑,而有成年人體玩的幽默與反諷,它的成功證明觀眾不會太老而不消費,要的有個好理由。 

  未來公部門的優秀人力不能再被忽略,要讓公務與教育人員成為文創志工,讓旅遊補助款儘量用於藝文活動的參與上;而政策補貼也不該干擾原有的市場經濟誘因,反而坐實分食大餅的新特權。藝文享受應該是生活素質的提昇與性靈交流,而不是在精品名牌化的情境壓力下,產生誘惑性購買。 
  
  我們應該要讓各縣市化中心成為檢視學校藝文教育,以及文化園區廠商成果的驗收場合。而藉由兩岸同文共榮的新體認,有台灣風味的創作可以是故宮仿古風的燒瓷、繪描,也可以是精緻美食;可以是宗教天人分微的感性融合,更可以是熱力躍動的年輕歡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