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英九最近比較煩 如何看他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0:17:42  


 
     歷史人物馬英九

  任何人物都是歷史人物,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能“順之者”,即“與時俱進”,“把握節奏,循序漸進”,則“昌”;“逆之者”則“亡”。馬英九作為歷史人物,自然也跳不出這一規律。這就意味著,今天的兩岸也必須“歷史地”看待馬英九此人,也就是說,一要包容其“局限性”,二要看到其“順流而行”;三要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馬英九。如此,那就可以得出以下四個結論:

  首先,馬英九“一個中國”觀點的核心是“中華民國”,這是歷史形成的。作為一名“在台灣製造,在香港出生”的中國人,馬英九自幼成長於“中華民國”的環境中,生於斯,長於斯,當市長於斯,當“總統”也是於斯,在馬英九的歷史觀裡,“中華民國”就是他的“中國”,因此,馬英九的“一中各表”特別在意“正視現實”,應該予以寬容並理解,指望馬英九超越歷史形成的觀念,一需要時間,二需要耐心,但更需要建構形成新觀念的時空條件。

  第二,馬英九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520就職演說),“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馬英九認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分享與傳承共同的血緣、語文、歷史與文化”(2010年元旦獻詞),這是傳承於歷史的現實,也是“一個中國”的歷史給馬英九烙下的“中國印”。筆者讚賞馬英九,就是因為他能“順流而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有了這個共識,馬鶴齡先生的遺願“化獨漸統”就不會是虛擬的願景。

  第三,“化獨漸統”是兩岸發展的大歷史趨勢,這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的,不要說美國堅持對台軍售,就是美國把整個軍火庫搬到台灣去,也是不可阻擋的。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東方人見到了統一就忽視了區別,西方人見到了區別就忘記了統一。”一點不錯,中國人嚮往“四世同堂”的幸福感,嚮往“天倫之樂,善始善終”,往大裡說,就是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情結。但是,在今天兩岸的政治現實面前,關鍵就在於要把握兩個字:“化”和“漸”,也就是說只能“慢工出細活”,要“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還是大陸的“和平與發展”,立足點就是階段性,節奏感和漸進式。

  第四,歷史上的人物只能做歷史條件範圍內的事情,換句話說,也就是“今天”只能做“今天的事情”,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就是為“明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那麼,什麼是“今天的事情”呢?那就是加強和深化兩岸方方面面的交流,台灣同胞可以到大陸“自由行”,大陸同胞同樣也可以到台灣

  “自由行”;台資、台商、台生可以到大陸自由發展,陸資、陸商、陸生也同樣可以到台灣自由發展,兩岸應該從生產要素的合作走向產業和項目的合作,並從中摸索建構兩岸可以接受的經濟政治合作機制,這是從“今天”走向“明天”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馬英九的“局限性”而把馬英九視作“和平台獨”或“和平分裂”無異於“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有這個必要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