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語堂對外言說中的“常識”

http://www.CRNTT.com   2010-03-13 12:05:03  


 
  鑒於中國人對常識、人情的偏愛和對邏輯、理論的漠視,林語堂創造性地使用“女性化”(femininity)一詞來概括中國人心靈的基本特征。他說,“中國人的頭腦就像女性的頭腦一樣充滿了常識。中國人的頭腦回避抽象的詞匯,就像女性說話一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綜合的、具體的,喜歡運用諺語,就像女性的交談”。相應地,中國人的語言也具有明顯的“女性化”的特征,即語法的簡潔性與詞匯的具體性。女性常常避免使用抽象名詞,而代之以具體、形象的詞語。漢語也往往用具體概念來表示抽象概念,例如用“長短”表示長度、是非對錯、優點缺點等比較抽象的意義。林語堂十分欣賞這種女性化語言生動形象、直接具體、明白曉暢的特征,聲稱自己“最喜歡同女人講話”,因為“在女人的談話中,我們找不到淡然無味的抽象名詞……無論談到什麼題目,女子都是攫住現實的。她知道何者為飽滿人生意義的事實,何者為學者無謂的空談”。在林語堂心目中,女性在重感情、少理智的表面之下,擁有比男性更實在的思想和更豐富的常識,她們的語言更貼近普遍的人性,也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林語堂在向西方人談論“吾國與吾民”的文字中,不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展示了中國人的女性化、重人情的精神世界,而且將這種基於人性、訴諸常識的精神貫徹到他的對外言說中,字裡行間“滲透著中國人的基本精神”,而這正是賽珍珠在《吾國與吾民》的序言中特別稱讚的一點。在一篇題為《如何理解中國人》的演講稿中,林語堂形象地將外國人對中國人的隔膜比喻為橫亘在中外之間的“第三座長城”(“第一座長城”是從秦始皇開始修建的防禦工事“萬里長城”,“第二座長城”指漢字,因為它阻礙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了跨越“第三座長城”的無形障礙,林語堂給外國人的建議是:要想真正理解中國人,你得時而像小孩一樣單純,時而像老人一樣圓熟,因為孩子氣和老滑頭都是中國人的特征。林語堂在他的精妙闡釋中,沒有採用學究式的複雜而抽象的理論表述,而是列舉大量的生活實例,從基本人性和生活常識出發分析其中的人情事理,以感性的、日常的語言表達出來,尋求西方讀者的理解與同情。 

  這種人性化、常識化的對外言說方式,雖然常常顯得膚淺,也有欠精確,但是照顧到了“淺識的西方人”的閱讀趣味與接受心理,因而取得了良好的跨文化溝通的效果。

  有美國書評這樣評論《吾國與吾民》:“只是因為沒能有幸與中國人建立友好、親密的關係,我們傾向於視中國人為奇怪、特異、荒誕、不可理解的人。然而,不管你怎麼看待中國人,讀了林先生的這本書以後,你的任何不確定的觀念都會很快消失,你會相信儒家所說的一條真理——‘四海之內皆兄弟’。”

  林語堂訴諸常識的英文作品,對於促進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理解、跨越“第三座長城”的阻礙,無疑發揮了積極的文化作用,也引發了一些西方讀者對於遙遠而神秘的中國文化的興趣。享譽世界的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就是在年輕時偶然翻閱了《生活的藝術》,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從此投身漢語學習和漢學研究,滿懷“另一種鄉愁”,不辭辛勞地在西方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可以說,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武則天傳》和《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中國的智慧》等通俗化的文化著述,在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績方面,未必稍遜於那些深藏於西方圖書館無人問津的學術研究著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外研社今年以較大規模出版“林語堂英文作品集”,不但能為國內讀者親炙大師名著的原汁原味提供便利,而且可為當前國人對外弘揚中國文化、重新塑造中國形象的努力展示一個切題的、成功的範例。 
 
(來源:中華讀書報2010年3月10日 作者:蘇明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