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張麟徵:中美都有籌碼 勿玉石俱焚

http://www.CRNTT.com   2010-03-25 00:34:16  


張麟徵
  中評社台北3月25日電(作者 張麟徵)最近中美關係的發展讓人目迷神眩:一會兒熱絡的同舟共濟,G2呼之欲出;一會兒毒招頻出,招招切中要害。變臉的不是會川戲的大陸,而是上得台來一貫身段柔軟,姿態溫和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一,國家利益是中美關係一夕翻盤主因

  奧巴馬如此口蜜腹劍,出爾反爾,有說是為國內情勢所逼,既要挽救個人下滑的聲勢,爭取國人支持其強打的健保政策,挽救在巨大雙赤字壓力下面臨破產的美國經濟,更要照顧民主黨的期中選舉選情,最惠而不費的作法就是拿中國做靶子。有說是因為面對國際情勢與格局變化,害怕崛起中的中國,挑戰了美國獨霸的地位,損害了美國在全球,特別是東亞的利益,要適時予以遏制。

  上述說法都有道理。歸根究底,無論是國內原因或國際原因,無論是低姿態或高姿態,美國的作為都是為了其國家利益。這樣的考量似乎也無可厚非,因為儘管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國際關係理論推陳出新,但是作為國家決策的首要考量,國際政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量,國家利益這一因素的地位從未退色或改變。不過如果有同理心,美國應當考慮到,中國大陸也有其不同於美國的國家利益要維護。

  在國家利益掛帥下,許多看似不可能走到一塊兒的國家,最後卻跌破各方眼鏡,攜手合作,希特勒主導的德蘇同盟如此,中美的破冰與締交,亦復如此。雖然十九世紀的英國首相帕瑪斯頓曾說過:“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切唯國家利益是問。但也正因為如此,國際關係脆弱而多變,不斷受到國家間分分合合的困擾。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破冰以來,中美兩國走過了近四十年歲月,其間間或麗日和風,間或暴雷驟雨,間或也無風雨也無晴,關係起伏迭變,主要受當時各自國家利益考量的影響。例如美國要推“越戰越南化”,就主動與中國大陸解凍;要聯中制蘇,就與其建交;中國在巴爾幹問題上不配合,就發生了“誤炸使館事件”;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就發生了“南海撞機事件”;需要中國攜手反恐,“戰略競爭對手”就轉化為“利益攸關者”;需要中國共度金融與經濟危機,就倡言“同舟共濟”;需要解決自身國內經濟問題,就拿中國作靶子。

  二,中美關係長期處於不平等狀態

  美國之所以敢公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說穿了當然是自恃實力強大。就算是食言而肥,就算是有意衝撞,中國又能奈我何?大不了事後裝裝糊塗,說說好話,中國那邊還不是得摸摸鼻仔,自找台階下。事實上,中美關係解凍四十年來,雙方長期處在不平等的基礎上。

  中美關係上最大的不平等,在於美國長期掌控了國際話語權,國際規範制定權,國際關係詮釋權。似乎所有的是非曲直都只能由美國說了算。美國營造出了一種氣勢,那就是美國主張的都是對的,反對的都是錯的。美國認為中國在西藏、台灣、甚至新疆,捍衛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立場不僅威脅到這些地方的人權、自由、民主,還涉及到美國與該地區相關國家的利益,忽視了後者對這些地區的關切。美國以為對台軍售,接見達賴都是對的:對台軍售是增長台灣信心,讓台灣放心與大陸坐上政治談判桌(不是也可以解讀為增加台灣與大陸對幹的實力?);接見達賴是敦促京藏對話早日有成果(難道不是支持藏獨?)。美國極度不滿對中貿易逆差、人民幣不肯升值,直指中國的外匯底存、外貿出超、乃至於經濟成長都是用不正常的手段,如不公平貿易、傾銷、低估人民幣幣值所取得。中國援助非洲、投資非洲、免除非洲所欠的中國債務,看在美國眼裡都不過是在掠奪資源,拓展中國在該地區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合作當然被解讀為是挖美國後院牆角,覬覦美國勢力範圍。中國與東亞國家的諸多合作,更被解讀為是想稱霸區域。中國主張在氣候與環境問題的解決上,分攤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更是極端的不合作。

  美國這種壟斷國際話語權,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對國際事務的偏差詮釋,以往是無往不利的。還好,經過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國際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許多人已經看出美國的真面目,對美國的主張與立場已經不再是凡事相信、凡事追隨了。

  三,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差異使互信難以建立

  中美關係的發展所以波折不斷,除了兩國之間的國家利益不盡相同之外,更大的問題是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差異。

  西方文化談小我,重視個人主義,一天到晚人權、自由、民主不離口。東方文化談大我,天下國家永遠擺在個人前面,修齊治平,敬天法人是當然的道理。西方人打交道法律掛帥,不論是條約、契約,都字斟句酌,暗藏機關。東方人打交道誠信掛帥,有無書面文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履約誠意。如果能彼此了解、尊重、欣賞,國際社會儘管價值多元,也可以和諧運轉。怕的就是楊潔篪所說的,美國拿欣賞油畫的態度來看待水墨畫,那就會產生許多扞格。更有進者,美國孤芳自賞,自以為其信奉的價值是普世的,硬要外銷各國,自然平地生波。

  在中美論交的幾十年中,美國最“善意”的表現就是企圖以各種方式和平演化中國大陸,就如其演化台灣一樣。因此,美國對於大陸標榜“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企私企並存,市場經濟並未伴隨政治民主化,一黨專政的制度根深柢固等現象,十分失望。但是大陸的領導人既不指望美國的援助保護,也沒有台灣的被殖民經驗與對前殖民者的異戀情結,更不像戈巴契夫那麼容易催眠,所以很不受教。這是美國何以三不五時就祭出人權、自由、民主等議題,拿大陸說事的原因。

  文化背景殊異,加上意識形態不同,使中美雙方很難建立互信。無論大陸說甚麼永不稱霸,絕不當頭,絕不率先使用核武,尊重美國在東亞的利益等等,美國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中國崛起必然威脅到美國霸權地位。至於大陸,被美國戲弄如此多次以後,要其相信美國歡迎中國崛起,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說法,恐怕也不近情理。

  文化背景不可能輕易變更,意識形態的拉近也不容易,中美互信只能像在一池稀泥水裡砌牆,砌一塊算一塊,大家期待不能太高。好在中美雖然經常利益相左,總還有一些共同利益或可交換利益存在,雙方才能互踩舞鞋,不斷調整的共舞了這麼些年。

  中美兩國的共舞,帶舞的是美國,大陸多半處在配合方。跳得好是美國帶的好,演得好,跳得不好也是美國的責任。因此,溫家寶說因為軍售及達賴問題“觸犯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美關係受到嚴重干擾,這個責任不在中國,而在美方。”完全正確。美國怎能在去年十一月奧巴馬訪華時所簽“中美聯合聲明”墨瀋未乾時,就背信忘義呢?

  四,中美真的會撕破臉嗎?

  奧巴馬這次的“打中”作為似乎還遠遠沒有劃下句點。軍售台灣與接見達賴製造的政治混亂只是序曲,緊接著,人權報告出爐,不假辭色的對大陸嚴詞批判,大陸也以中國人權報告批評美國人權狀況還擊。雙方的貿易戰更如火如荼,已經延燒了好幾個月,許多中國銷美商品都被“雙反”(反傾銷反補貼)鎖定制裁。而不管即將出爐的(4月15日)財政部報告會不會將中國定位為“匯率操縱國”,目前雙方外交主戰場似乎鎖定在貿易與人民幣匯率這兩個相關的經濟議題上。美國企圖複製1985年針對日元,壓迫其升值的“廣場協議”,壓迫人民幣升值,如此既可阻止中國貨物輸美,減少美國對中貿易逆差;又可擴大美國貨物輸出,改善美國整體貿易赤字;甚至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兩位數的失業率;而中國也可能因此就像當年日本一樣,“失去十年”,一蹶不振,圓了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大夢。還真是一石多鳥。

  但是中國難道不會記取日本的教訓?還會重蹈覆轍?

  在匯率問題上,溫家寶強調,中國不會屈從於任何壓力。中國在匯率政策上一貫的態度是遵循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這一態度相信不會因為美國或國際壓力而有所改變。大陸2009年的GDP雖然保8%成功,但是出口大幅萎縮,主要是靠內需及基礎建設工程拉抬。匯率要如何調整,何時調整,主要取決於中國大陸整體情勢,也就是要看內部經濟復甦情況是否穩定,企業能否承受,出口增長能否回穩等因素,目前顯然還不是時候。據估,人民幣不要說大幅升值,就是升值2%,就可能導致近300百萬在鋼鐵、機電、玩具、紡織等行業工作的工人失業,自然不能等閒視之。

  中美在人民幣幣值上的較勁現在才開始,各自都有捍衛自身利益與立場的壓力,妥協並不容易。不過此一議題不像對台軍售、接見達賴,籌碼多在美國手中,中國儘管在言詞上表達不滿,在行動上能反制的也有限,不過是推遲軍事交流,懲罰相關軍火公司等。但在人民幣升值一事上,雙方籌碼勢均力敵,美國可以大打貿易保護主義牌,使中國輸出萎縮;中國也可以拋售美國國債,雖然美元貶,美債跌,中國自己也會受損,但是美元貶值帶來的通膨問題可是世界性的,美國首當其衝,屆時不要說獨霸地位難保,國內也可能發生動盪。真演變到那一步就是玉石俱焚了。

  相信中美兩國不致如此意氣用事。為雙方設想,透過耐心溝通,各讓一步才是最好選擇。也許雙方都有此認知,所以在軍售與達賴事件之後,貿易摩擦與人民幣匯率之爭正沸騰時,先有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與國家安全會議東亞事務部主任貝德的北京之行,繼而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鍾山據說也將在三月下旬訪問美國。雙方似乎都在踩煞車。

  五,厚植實力才能減少中美關係的波動性 

  中美關係注定了一路顛簸。一來是因為前述雙方文化背景與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彼此很難真正理解與溝通。二來是因為一個獨霸的國家很難容忍新的大國崛起,威脅到其原有地位。而新的大國即使無心也不願冒犯到既有強權的利益,但是會被其他國家自然而然的推到台前,或與既有強權合作或站到其對立面,稀釋了後者的權力。三來,發展需要資源,世界資源有限,對資源的需求與爭奪自然會引爆潛藏的矛盾。

  美國的中國問題智囊,除了極少數例外,在中國政策上的主流主張是遏制與對抗,合作是不得已的兩手選擇。美國政黨,不分民主與保守,立場也一樣。奧巴馬與柯林頓或小布什,除了態度身段有別之外,基本立場並無不同。這個情勢大陸也心知肚明,雖然期待中美關係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肯定不會為“同舟共濟”、“Chinameria”、“G2”等說法所迷惑。

  國際政治重視的是國家實力,有實力的下棋,沒實力的就成棋子。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大見增長,現在排名全球第四,僅次於美日德三國。這次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更凸顯了中國經濟實力直追美國。這一情勢固然促使美國將矛頭瞄準中國,視其為找碴兒的對象,但是也使中國在面對美國的刻意挑釁時,不至於束手無策。

  但是在採取任何反制手段時還是要慎之又慎,面對眼前的中美貿易與匯率之爭,最好還是能柔性化解,畢竟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還差美國一大截。中國需要時間推動進一步全方位的發展與改革,需要一個和諧的內外環境,中美衝突如果“鬥破”了,即使兩敗俱傷,對中國也大為不利。

  中美關係不可能水乳交融,若想維持和諧和平,要靠知己知彼以及智慧。美國唯我獨尊的帝國主義心態很難被中國接受,中國人的民胞物與,人溺己溺的處世哲學相信也很難為美國理解。但是同處地球村,面對共同課題,需合作時還是要合作,應據理力爭時還是要爭。正所謂合而不同,王道不必屈從霸道;鬥而不破,需防小不忍時亂大謀。

  當前中國的“大謀”就是厚植實力,爭取國際政治的話語權,國際規範的參與制定權,最終取得在國際政治上真正的平等權。到那個時候,也許中美關係上的波折就會少一些了,縱然不少,或者也容易化解一些了。

  (作者係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本文將於《海峽評論》四月號全文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