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城鄉分割掣肘中國經濟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08:44:03  


 
  在土地資源方面,為保護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國家對建設用地指標採取了嚴格的規劃,在土地政策上明確限制土地的跨省(市、區)占補平衡。雖然政府在分配建設用地指標的過程中已經考慮了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土地的不同需求,但從實際結果來看,仍然是東部較發達的地區受到了更為嚴格的用地指標限制,使得一些沿海省份明明有國外投資的項目意向,卻由於沒有相應的建設用地指標而使項目無法落地,失去了機會。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大量內地城市都在大搞工業園,但卻難有項目,結果是壓低地價,犧牲環境。

  在資本方面,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資本流動並不存在跨地區配置的障礙,但事實並非如此。資本市場的地區間分割在中國普遍存在。我僅列舉三個現象。第一,運用行政審批手段限制不同地區的投資,比如東部地區的一些投資項目無法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准,而同樣的項目若在內地,就能獲批。第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規模經濟越來越重要的時期,與此同時,產業和企業跨地區重組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地方政府限制跨地區產業重組的現象。第三個有趣的表現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實踐中會有意無意地允許當地企業採取一些偷稅漏稅行為。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若地方政府發現企業有到外地投資的意願,政府會以稅收方面的問題向企業負責人施壓,以此阻礙對本地稅收有利的企業投資於外地。

  文章稱,有一種偏頗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區域間發展差距持續擴大主要是因為大量生產要素向東部集聚。正是在這種認識下,政府當前也往往採取限制要素自由流動的方式來追求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同時,中國平衡區域間發展的政策重點是地區間的財政轉移。但有研究顯示,這種地區間的財政轉移並沒有使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更快。其實,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的更為有效的政策是地區間的要素自由流動,地區間的財政轉移只能作為輔助政策。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成功實現地區間平衡發展的國家都是依賴於要素在地區間的自由流動,而非財政轉移。

  更為重要的是,要緩解區域間的收入差距,應以提高內地農民的收入水平為政策著力點,而要實現這一點,促進內地的農村勞動力向沿海地區的轉移是關鍵。有實證研究發現,中國的區域間差距絕大部分來自於城鄉收入差距,換句話說,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其相對更大比重的農村人口,而不是因為其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低於發達地區。當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時候,使得農村人口比重相對較高的落後地區人均收入增長更為緩慢。

  勞動力流動受阻,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缺乏動力,而當前戶籍政策改革的重點卻與人口流動的方向不一致。中國的勞動力流動的方向主要是內地農村的勞動力向沿海較發達地區流動,特別是大中城市成為勞動力流動的目的地,但政府當前卻將降低城鎮戶籍進入壁壘的改革重點放在了中小城鎮。如果沒有就業的創造和收入的提高,即使未來農民進了中小城鎮,最後,還是會到能夠給他們提供就業和收入的地方去,結果是大中城市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新二元結構”問題越來越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