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回憶父親胡耀邦:改革為藏富於民

http://www.CRNTT.com   2010-04-15 13:32:54  


 
  父親主張在新形勢下,既要刺激消費,又要引導消費,這是改革開放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他不主張城鄉居民的收入過分集中在儲蓄方面,不同意過分地強調積累。他請大家研究一個問題,“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勞動者創造的國民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積累基金,另一部分是消費基金。……個人儲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應當起什麼作用?如何起到這種作用?”他說了自己的意見:要研究一下,這兩方面的比例關系怎樣處理比較適當。如果處理不當,也不利於我們發展生產。

  我們當然要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但是過分地採取節衣縮食的辦法來儲蓄,這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是否合適?我們不提高消費的口號,但是要適當地注意刺激人民的消費,引導人民正確地消費。

  父親提倡消費,同時也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反對不合乎生產力水平和豪華奢侈的高消費,他更痛心疾首地反對生產領域中的浪費。對浪費資源、盲目投資、不計成本、沒有效益、不惜民力、長官意志的經濟增長模式,他有著一種天然的惡感,並把它歸之於體制問題。碰到一些反反複複、勞民傷財的胡子工程,他總愛說一句話:“張書記挖,李書記埋,王書記上台又重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拉動內需的今天,對消費和浪費認真做一區分界定尤其重要。

  父親也接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他希望真正的共產黨員能為人民的事業立德、立功、立言。他說:“我們共產黨員要時時刻刻為人民著想,使人民盡快富裕起來。只要人民富裕起來,我們就有辦法了。決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對立起來,國家的利益離開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沒有意義的。試想,離開了人民,還有什麼國家?”

  1983年12月22日,父親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時,提到管子講:“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後來司馬遷的《史記》把這句話改為“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對此,他做了認真比較,他認為這種古典的經濟思想是對的,需要我們很好地借鑒發揮。

  他說,蘇聯為什麼幾十年富不起來?就是蘇聯領導腦子裡沒有老百姓,光搞鋼鐵,擴充軍備,爭霸世界。他認為,要想辦法使人民用智慧和勞動的雙手富裕起來,國家就強大了,就能抵禦一切風浪,立於不敗之地。

  不久前,我遇到一個對父親充滿思念的人,他是黑龍江農墾局的局長,一位當年支援北大荒的知青,叫隋鳳富。他很激動地告訴我說,“現在黑龍江農墾區已經種植水稻1000萬畝,而韓國全國的稻田才700萬畝,我們產的全部糧食可以供四個直轄市、香港、澳門、還有西北幾省吃幾年。我們當年從來沒有想到會這樣啊!”

  原來在1984年8月,我曾經陪同父親休假,到黑龍江北大荒農墾區。雖然墾區的群衆辛勤奮鬥幾十年了,但與內地的生活差別依然很大。父親對當時遇到困難的墾區人說,“你們必須要自負盈虧,要有盈虧的思想;這麼大的面積和資源,你們要能一統天下;現在遇到了困難,旱路不通走水路嘛,可以種稻米”。隋鳳富說,胡耀邦的這幾句話對他們的發展幫助很大,影響也很大。

  父親走到哪裡,都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幫助,因為,他對當地人民的心願有了解。父親說過,“到下面去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認真聽取群衆的反映和呼聲,第三步要研究群衆的經驗,同群衆一道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