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可怕的不是天坑

http://www.CRNTT.com   2010-06-14 10:46:15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訊/5月31日,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出現了一個直徑30米、深60米的塌陷洞,當地人稱一座3層高的建築物和一幢民房被地洞吞噬。這個大洞乍看起來相當駭人,以至於有人驚呼“地獄之門”。由於相關報道用了“天坑”一詞,此後,我國掀起“天坑”熱,各地爭相報道新的“天坑”,也讓專家們忙於解釋——這些都屬於正常的地質現象,與地震、2012無關。誠然,無須對“天坑”過於恐慌,但有必要反思相應的人類活動。

                  被誤導的“天坑”迷潮
 
  地陷≠天坑

  “天坑”是一個相當中國化的名詞,國際稱謂是"Tiankeng",也就是“天坑”的拼音。並非所有的地洞都能叫“天坑”,它的門檻相當高,要求平均寬度和深度都要大於100米,並且底部有地下河。這樣,危地馬拉巨洞也就不夠“天坑”標準。事實上,英文報道用的詞也不是"Tiankeng"而是"Giant Sinkhole"(巨型塌陷洞)。所以,眾多新的“天坑”也都只是一般意義的地陷。

  這些洞是怎麼來的

  之所以會發生地陷,原因很簡單,就是地底下被淘空了,地表自然下沉。這又分兩種情況:

  1.地底下的水侵蝕地層,帶走土石,形成中空的漏鬥,一旦不足以支撐地表重力,就會導致地陷。

  2.雖然地底是空的,但是充斥著地下水,維繫壓力平衡。如果地下水流失,平衡被破壞,地表就會坍塌。

  兩種情況都與水息息相關,無論是暴雨侵襲,或者是過度開采地下水,都有可能引發地陷。

  地陷不一定是自然災害

  比如危地馬拉的巨洞,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地下管道系統年久失修,長期滲水,在地下掏出一個洞穴,最終導致這個塌陷洞形成。在我國近期的“天坑”報道中,最為嚴重的四川宜賓地陷群,可能與附近煤礦抽取地下水有關。當地本來就是岩溶地貌,地質環境脆弱,地層作業極易引發地質災害。至於四川崇州懷遠鎮地陷,可能是因為進行地震勘探測量,為了產生人工震源,實施了爆破等操作。這種爆破,導致砂礫石層鬆動,在地下水作用下,發生了塌陷。

  地陷是常見的地質災害,且有加劇的趨勢
 
  岩溶地貌極易發生地陷

  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就是岩層會被水溶蝕,從而在地下和地表產生空洞。它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水具有溶蝕力,二是岩石具有可溶性。岩石一般是石灰岩,遇水及二氧化碳會發生化學反應生。在岩溶地貌條件下,地岩層並不是“巴實”的整體,而是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洞或坑道,就象我們在溶洞中看到的那樣。如果洞頂溶穿,土層就會象沙漏那樣漏下,最終形成地陷,並且多是圓形。

  地陷災害蔓延到城市

  一位科學家發現地下突然出現一個大洞,整個城市面臨塌陷的危險,而盛大的狂歡節又迫在眉睫。他費盡心力,最終解除了這場危機。這是美國著名災難大片《地陷危機》裡的故事。但如今,類似片斷卻在我國不少城市屢屢上演,釀成悲劇,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數據,我國有5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沉降面積擴展到9.4萬平方千米,發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

  甚至有的城市淪為地陷高發區

  2008年,廣州發生17起地陷事故,比上年增長7倍。白雲區、荔灣區等老城區由於人口、建築物和地下管線密集,是地陷災害的多發區。10年前,廣州地陷還算大新聞,但如今人們對此已司空見慣。“住在哪裡都覺得不安穩,連走路都怕。晚上不敢熟睡,一有動靜馬上拎起枕邊的旅行袋往外跑。”親歷過地陷的李先生對記者說起自己的神經質舉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