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最配當大學校長的人出局22年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12:34:32  


 
  一代學人的幸運

  “大學是幹什麼的?大學的目的是人類最高的理想:追求真理。哈佛大學的校訓大家都知道,‘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裡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我記得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與光明’,都是講的這個問題。這無疑是人類最高也是最美好的理想。”多年後,劉道玉對大學精神的理解仍無半點動搖,這是他實行一系列改革的出發點。

  當年石破天驚的種種革新,使武漢大學成為最令人神往的校園:學分制主輔修制使學生可以自主形成知識結構;轉學制讓學生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插班生制、貸學金制為學生的學習廣開“方便法門”;取消政治輔導員職務,開設導師制和學術假制則使得教師隊伍形成學術至上的作風。

  原為武大教師的陳加寬現在是複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他說:“解放前的校長我最崇拜的是蔡元培和竺可楨,解放後的是匡亞明和劉道玉。”他撰文稱:“劉校長的氣節已經影響了一代武大人。”

  當48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時,劉道玉傳奇人生的序幕剛剛拉開。而在此之前他的種種“功勛”,似乎都是為了他“平步青雲”於這個位置做鋪墊:留校任教後於1961年赴蘇聯留學,因中蘇關系惡化回國後成為“反修戰士”典型;1977年被借調到教育部任高等教育司司長;此後,在1977年恢複高考的籌備會議中,他起了很大的策劃和推動作用。劉常對學生講:“你們雖然不能改變保守的教育制度,但是你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設計者和實踐者,路要靠自己走。”

  在劉道玉的求學階段,他一心想成為一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是他的偶像。而當他服從組織安排,成為一名大學管理者之後,他享受到另外一種樂趣:“培養出讓自己尊敬的學生而驕傲。”珞珈山下、東湖水畔,劉道玉送走了8屆近2萬名當時的天之驕子。

  從改革者到批判者

  “不客氣說,80年代任職大學校長的人當中,沒有誰像我一樣呼籲教育改革了,也沒有誰對中國的教育理解更深刻了。”劉道玉說到激動處,聲音提高了許多,雙手大幅攤開,碰到了茶幾上的保溫杯,又被他敏捷地接住。“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現在體會到了。我現在寫東西思考問題,都是從心所欲。”

  對於他1988年突遭罷免,離開武大校長一職,外界有很多說法。所有說法都集中於兩個:一是他與教育部里不和,二是他與省里不和。

  “不和”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性格在作怪。在劉道玉的少年時代,老師指出他的缺點是“個性強、自負、愛表現”。但劉道玉不認為這是缺點:個性強比沒有個性要好,自負比自卑和自責要好,愛表現比不表現和無所作為要好。更重要的是,在幾十年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劉道玉找到了“士”這種品格。“我記得王國維1927年6月2號早上,到別人家里借了兩塊錢,坐人力車到了昆明湖,窮到那個地步,後來自殺了。他的墓志銘我不全記得,但是有兩句話:獨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不自由,毋寧死。這就是一個真正的學者和市儈學者的區別,一個真正的追求美的學者和一個追求金錢的學者的區別。”

  正是在這種品格的激勵下,劉道玉未將大學校長當“官”來看,他也拒絕了去教育部當“京官”。但最後,學術邏輯還是輸給了官場邏輯。他的學生們說:“我們是劉校長招進來的,但畢業證書上的校長卻是另外的名字。”

  官場邏輯的勝利,使劉道玉傷透了心。他拒絕了許多所大學出任校長的邀請,原因很簡單,他還必然處在體制內的領導之下。這也是他人生認識上的一個分水嶺:“如果說之前我還有愚忠的、作為工具的一面的話,之後我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

  “武大的蔡元培”猝然謝幕。這位從不以權謀私的校長既不是博導,也沒有任何“自留地”。在缺少科研經費,沒有人援手的情況下,劉道玉寫出了振聾發聵的一系列深刻剖析高校教育的文章。“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而他更是用創造之理念重新書寫大學之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