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共黨員要“志願者”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7-13 13:15:27  


 
黨員走向社會重新獲得使命感

  很多人入了黨之後更是迷惑,失去方向和使命感。他們既沒有什麼參與政治的機會,但也不能站在社會的一邊。在黨內,他們感覺不到黨是什麼?對黨的現狀和問題(尤其是幹部的腐敗),很多普通黨員是有認識的。但他們能夠做什麼呢?無能為力,失望,是他們的共同感覺。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黨員尤其是黨的幹部,對中國的未來發展要比普通人更悲觀。這是值得人們思考的。一旦這種感覺占據主導地位,一些黨員(尤其是幹部)就變得毫無公共責任感,追求私利成為了作為黨員的最重要的目標,如果不是唯一的目標的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把普通黨員推向社會,才能使他們重新獲得其使命感和責任感。

  更為重要的是,“志願者”化有助於改革幹部培養制度。中國所有的黨政幹部都是在體制內培養的,或者說都是在公務員系統培養的。這樣培養出來的都是公務員,而非政治人物。很顯然,要治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光靠公務員類型的人才是不夠的。現在很多官員來自團的系統,但團本身是高度建制化的,和黨本身沒有什麼區別。中國要培養政治型官員,就要從官僚系統之外再建立一個體系,就是社會體系。官僚系統與社會脫節、“政治家族化”(即民間所說官二代、官三代)等現象的產生和持續必然導致“政治衰敗”。培養政治類型幹部就要超越建制化,就是要社會培養黨和政府官員。一方面,要把大量的普通黨員送到非政府組織和社會群體中去,到那裡去培養、鍛煉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須從非建制化的社會群體中吸收黨員,尤其是幹部黨員。如果不能從建制之外錄用黨的幹部,黨必然會因為和社會脫節而衰敗。

  這要求執政黨選拔人才、任命官員的制度也要改革。要改變現在光從(建制)官僚系統中產生官員的做法,把在很多非建制化的社會群體中有良好成績的普通黨員選拔上來。官僚系統培養的主要是公務員,非建制化的社會系統則培養政治類型官員。從社會中產生的幹部,社會的評估是最重要的,其群眾基礎,會比黨內提拔的幹部要堅實。實際上,社會的評介是執政黨合法性基礎的重要來源。只有普通黨員才能和社會建立有機的關聯。通過這些關聯,黨員就能切身體會到社會脈搏、社會現狀和社會的聲音,其所獲得的信息反饋到黨內,作為執政黨政策的依據;進而和社會的關聯,也可促使普通黨員在制約黨的幹部和政府官員的濫用權力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黨的幹部濫用權力、腐敗也是很多普通黨員所不想看到的。但在現行的體制中,普通黨員沒有任何機制來制約黨的幹部官員。在建制內,因為黨員是向其所在的黨組織負責的,黨員即使對黨的幹部不滿,也沒有任何辦法。但如果普通黨員作為黨組織和社會的連接點,可以把社會壓力帶到黨內,對黨的幹部造成壓力。如果普通黨員能夠起到制約黨的幹部的作用,那麼針對黨政幹部的社會暴力就會得到控制,甚至消失。

  應當說,中國的大多數精英出現在黨內。不過,他們中的大部分處於浪費狀態,要不無所事事,要不無所作為。如果能夠把這麼龐大的黨員隊伍建設好,再建和重建執政黨和社會的有機關聯並非難事。不管怎樣,對任何執政黨來說,和社會脫節是最危險的。長期和社會脫節不僅會失去對社會的領導力,失去合法性基礎,最終走向社會的對立面。如果哪一天執政黨在選拔幹部時能夠用“社會認同”、“社會業績”等概念,替代現有“黨齡”、“行政級別”等概念時,那麼這個黨會變成一個和社會有有機聯繫、能夠長期執政的黨。

(作者為新加坡國大東亞所所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