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中國農產品對通脹影響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0-09-18 08:03:53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訊/俄羅斯的嚴重乾旱以及中國10年不遇的洪災在全球食品市場掀起一場“完美風暴”。主要食品類價格壓力加大,中國的通脹再度穿越3%的官方目標。商務周刊發表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文章認為,相對於2007—2008年的情況(食品價格上漲帶動消費物價指數於2008年3月升至8.7%的高位),預計這些因素只會引發短期的通脹效應,年內剩餘時間國內供應將逐步回歸正常。原因是秋糧的種植面積增加預期令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向好,以及政府為防價格極度波動而對豬肉市場的幹預力度加大。

  除大豆(在中國歸類為糧食)之外,中國的糧食市場相對不受國際環境的影響。然而,因玉米進口價格偏低,且國內供應趨緊,中國2010年的玉米進口大幅增加。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國總共訂購120萬噸美國玉米,而去年從美國進口的玉米總量為5萬噸。在此背景下,全球玉米價格將受到中國採購的支持。

  中國等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的食品需求加大、天氣變化、可耕地有限以及生產生物燃料對糧食的競爭性需求等因素,無疑對在平衡全球食品供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全球糧食貿易公司是個利好。

  中國洪災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文章分析,近來,中國遭受了10年不遇的洪災,這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也影響農業生產、破壞蔬菜作物、造成牲畜死亡和運輸中斷。這些因素導致7月份的蔬菜價格較6月份上漲12%。

  據報道,截至7月30日,中國的洪災共毀壞920萬公頃作物。儘管整體的生產損失尚無法準確估計,但在中國的三大糧食產區,預計稻米受洪災的影響最大。一系列經報道的預測數據顯示,中國當期收割期的稻米產量將按年減少7%—10%。中國每年近2/3的稻米產量為中稻(於9月份收割)。儘管媒體報道稱中國增加了從越南的稻米進口,以應對今年的乾旱及洪災引發的減產,但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似乎是越南的稻米價格較低。食品保障預期不會成為主要問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屬的中華糧網一位分析師預計,政府的稻米庫存能夠滿足2.1個月的消費需求。

  中國糧食信息網將2010年的玉米產量預測維持在1.68億噸。相對於稻米,嚴重洪災過後的玉米產量通常旺盛,而中國的小麥年產量中以冬小麥為主。根據農業部發布的數據,儘管受不利天氣的影響,今年的冬小麥產量(5—6月份收割)為1.088億噸,略高於去年。全年小麥總產量預計將連續第7年實現增長,達到1.15億噸,而小麥的年消費量預計約為1.05億噸。儘管年初華南地區的乾旱導致夏糧產量按年減少0.3%至1.231億噸,但秋糧的種植面積較去年有所增加,且農業部之前曾表示今年的作物生長情況好於去年。

  中國及國際糧食價格走勢

  文章表示,自5月份洪災發生以來,中國的國內糧食價格基本未發生變動。根據農業顧問公司JC Intelligence及商務部發布的數據,同期小麥、玉米、大豆的批發價格以及稻米零售價格的變動分別為+2%、+3.6%、-0.5%及+2.4%。

  除大豆外,中國的糧食價格基本不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原因是中國實施自給政策、規範的糧食銷售機制以及動用政府儲備作為穩定價格工具。中國的糧食淨進口以大豆為主,2010年的月度平均淨進口量為430萬噸。農產品(多數為大豆及棉花)占中美貿易額的13%,也是美國實現盈餘的唯一貿易類別。2009年,中美的大豆雙邊貿易總額約為90億美元,預期該數據將進一步增加。上半年,充足的供應引發全球大豆價格的下行壓力,但7月份美國的乾旱氣候導致美國的現貨價上漲4.7%,阿根廷及巴西的現貨價上漲8%。然而,這些價格仍低於2009年的水平。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2010/11年的大豆產量將較2009/10年減少3.24%至2.51億噸,但仍在歷年中排名第二。2010/11年全球的大豆消費量預計為2.48億噸,這也使大豆產量連續第二年超過需求量。

  近月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大幅增加,進而引發中國對玉米進口的依賴加大的巨大預期。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數據,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國從美國訂購玉米120萬噸,而去年從美國進口的玉米總量為5萬噸。使用玉米的各個行業(包括動物飼料、燃料、化學品及食品)將繼續為需求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種植土地有限、水質能因素將繼續限制供應量的增長。

  相對於中國國內市場,自5月份以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玉米、大豆及稻米期貨價格的變動分別為41.8%、8.5%、6.2%及-13.7%。因俄羅斯為應對乾旱及森林火災的影響而對糧食出口實施限制,近幾周國際小麥價格大幅上漲。此外,加拿大、歐洲、哈薩克斯坦及印度的局部地區也發生糧食生產中斷的情況。

  今年的異常天氣導致各國的糧食收成出現嚴重差異,由生產中斷引發的出口限制讓全球供應進一步趨緊。因此,從事農業商品採購、運輸及加工的大型跨國糧食貿易公司迎來了更多的機會。在全球糧食需求不斷加大、天氣變化、可耕地有限及生產生物燃料對糧食的競爭性需求的背景下,未來這些機遇或進一步延續。

  豬肉及蔬菜價格推高食品通脹

  文章稱,近幾周,豬肉批發及零售價格有所反彈。7月份,豬肉批發及零售價格(里脊肉及排骨)已上漲7%—8%。鑒於豬肉在食品成分中的占比達到9.26%,而食品占消費物價指數籃子的約1/3,因此豬肉價格上漲將導致7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約0.24%。年初豬肉價格大幅下跌,上半年整體呈現較大波動。自4月份以來,政府5次採取市場幹預,通過提高豬肉庫存為價格提供支持。然而,因豬肉的冷凍壽命約為6個月,儲備的豬肉未來幾個月可能流入市場。另一方面,9月份是傳統的豬肉需求高峰期,這將為需求面提供支持。綜合這些因素,豬肉價格的前景並不明朗。

  自年初以來,供應鏈上游的生豬價格的波幅甚至更大。僅在7月份,豬肉價格就上漲16%。儘管如此,目前的價格相對於歷史水平仍屬溫和,生豬養殖商的贏利水平仍然偏低。生豬養殖的贏利水平通常由生豬價格與玉米價格的比率衡量,盈虧平衡點約為6。上半年,生豬玉米價格比持續下跌,並於6月份跌至歷史低位5,隨後僅反彈至6以上。

  2009年,國家發改委頒布防止豬肉價格過度下跌的政策,為農民提供了一項支持措施:政策規定,倘生豬玉米價格比連續四周維持於5.5—6之間,政府將增加中央及地方的凍豬肉庫存。低於5.5,政府將進一步增加豬肉庫存,並發放補貼鼓勵豬肉加工企業增加庫存。事實上,政府在幹預食品市場時必須考慮對消費物價指數的影響。1月份,生豬玉米價格比約為6,但政府以低於市價40%的價格出售凍豬肉,導致該比率進一步跌至約5。鑒於政府目前擁有大量的凍豬肉,且通脹已超過3%的紅線,預期政府將於未來數月出售凍豬肉,緩解通脹壓力。

  相對於從國內採購大多數原料的中國國內食品加工公司,主要啤酒生產商的大麥供應很大一部分依賴進口。受俄羅斯及加拿大減產預期的影響,在過去兩個月,飼喂大麥的期貨價格上漲超過一倍,但啤酒大麥的期貨價格僅上漲32.8%,並於8月初見頂後回落11%。俄羅斯及加拿大兩國的產量占全球供應量的20%。此外,還需注意的是,啤酒大麥目前的價格遠低於其在2008年創下的歷史高位。

  蔬菜價格方面,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6、7月份,18種蔬菜的平均批發價格上漲11.3%,並於8月份前兩周進一步上漲3.4%。在各組主要食品中,難以儲存的新鮮蔬菜的價格波幅最大。儘管多數新鮮蔬菜的價格有所上漲,但由天氣引起的供應中斷應僅為暫時現象。因產品組合的批發價格變動相對較小,而出口價格基本按合同執行,大型多元化農場的贏利所受的影響可能有限。

  展望未來,我們看好一體化經營程度更高,且在供應鏈上的職能不只一項的公司,這些公司能更有效地應對原料價格的上漲。此外,我們也看好能更好地從政府對該行業的整合中受益的企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