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凝聚共識 完善“關愛基金”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12:34:03  


 
                        發揮商界重要作用

  政府又打算讓“關愛基金”公開籌款,這引起了不少社福機構的憂慮。2009/2010年度,即使是香港知名的慈善機構如公益金和樂施會,各自只籌得二億多善款。而2007/2008年的課稅年度,利得稅和薪俸稅項下獲扣除的認可慈善捐款分別為25.1億元和45.2億元。從這組數字可見“關愛基金”所獲得的捐款額已超過香港全年的捐款總額的三分之二。如果該基金再進行公開籌款,其他慈善機構所能籌得的善款難免進一步縮減。政府需考慮是否仍公開籌款,若是的話,應在“關愛基金”裡預留部分資金,應付未來數年部分慈善機構收集的捐款可能縮減問題。

  接著要談談“關愛基金”的架構。按現時的構思,“關愛基金”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作為主席,並邀請商界、專業、社會福利、教育、醫療、學術等有關界別的代表。邀請對扶貧有深入了解的專業人士和前線人員參與,絕對有助更好地運用基金。值得留意的是,商界代表在委員會內的角色。行政長官表示設立“關愛基金”的目的是鼓勵商界參與扶貧工作。除了捐款外,出資一半的商界可以如何在該基金內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大問題。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究竟這些商界代表如何選出?其發言權有多大?如何可以讓市民看到商界代表的表現?商界代表與政府意見不合時,又如何處理?

  這還延伸至“關愛基金”的功能和定位問題。“關愛基金”應配合政府施政,推出扶貧措施,或是獨立研究、制定及落實扶貧措施,審批各方的申請。前者的話,若然商界在委員會內得不到充分的發言權,難免商界質疑捐款成為政府施政的補貼,仿如納稅一樣。

  另一問題是誰來監督“關愛基金”。“關愛基金”的資金有一半,即五十億元來自公帑。雖然政府設定行政費用上限,但是若政務司司長的角色是主動參與委員會的扶貧工作,便產生監管缺位的問題。因此,需要設立市民認為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以免“關愛基金”成為“大花筒”。這亦可減少社會對該基金各項舉動的揣測。

            監督制度必須建立

  至於“關愛基金”的資金如何應用,建議完善藥物名冊,讓病人可以享有更好的支援;開設更多圖書館和自修室,讓學生有更多學習空間;設立設備完善的小販售賣區,重新建立公屋居民的廉價消費圈;興辦更多課程,讓內地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可以更快融入香港等。

  這些措施都值得政府考慮。政府可就“關愛基金”的架構、監督制度、建議推行措施等進行公眾諮詢,凝聚社會共識。

  同時,政府應爭取時間,盡快修補社會安全網。相比政府的扶貧政策,“關愛基金”的確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拘一格,可快速、彈性地回應社會訴求。但是,香港貧富差距的原因有社會、經濟等結構性問題,例如,全球化下的城市分工、職場市場的二元化、城市規劃失誤等。講到底,慈善活動無法取代政府的政策。所以,政府仍需推出長遠政策,根治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