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追憶梁從誡:文革中反動學術權威的兒子

http://www.CRNTT.com   2010-11-04 13:46:53  


 
  民間環保拓荒者

  “我之前也不是一個環保主義者,我小時候也抓過蛇,打過麻雀和麂子,還吃過他們的肉。”歷史專業出身的梁從誡,年過半百之後的盛名,是民間環保拓荒者。

  對於人們尊他為“專家”、“學者”,梁從誡始終不願接受。他曾說:“我很清楚,這些稱號我都沒有資格資受。當年從北大歷史系畢業,做了幾年研究生,正值‘反右’、‘大躍進’,基本上沒有正經讀書。此後除在雲南大學教過四年世界現代史外,再沒有從事過與歷史直接有關的職業。既無專業又無專著,有什麼資格被稱為專家、學者?”

  上世紀80年代初,梁從誡曾辦了一個雜誌叫《百科知識》,當時他收到環保專家劉文源(音)教授寫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的鄉鎮企業雖然解決了農村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出路問題,但作為分散的污染源,也可能成為中國環境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觀點如今被證明是很有預見性的,而這成為梁從誡關注環境問題的開端。

  當時,陝西博物館研究員吳仁驤的一篇文章對梁從誡走上環保之路也影響很大,文章講述了歷史、地理上的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酒泉、輪台(現在都在沙漠中心),作者認為這種沙化是人為過度采伐造成的結果。1994年,梁從誡創建“自然之友”,這是中國最早在民政部門注册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注册的300元錢是梁從誡向親戚借的,當時300元對於靠工資吃飯的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資金。而“自然之友”的第一個志願者,是梁從誡的夫人方晶。於是,梁家成了“自然之友”的辦公室,所有的會議通知和信封都是用手寫,方晶貼信封,寄信,做一些瑣碎的活,而有的會員至今還保留著梁從誡的親筆回信。那時候,梁從誡從出版社辭職,既沒退休金也沒公費醫療,在“自然之友”的很長時間,也沒有任何報酬,他曾在採訪中說,最初的幾年,都是靠老伴一人的退休金維持生活。

  “自然之友”以環境教育為重心,梁從誡曾向記者提起很多讓人氣餒的事——— 往往是呼籲再呼籲,林子還是被一片片砍掉。但“講了白講,白講也要講”,1994年以來,“自然之友”陸續開展過羚羊車、野馬車、美境行動、綠色希望行動、綠地圖、自然體驗營等公眾教育活動,同時,它就如一只母雞一樣,孵化出了無數民間環保小雞。

  1992-1995年,奚志農參與雲南白馬雪山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生態研究項目,拍攝大量照片,遍得國內外大獎。在他眼中,總數不到1500只的滇金絲猴比孔雀和大象更能代表雲南。項目剛做完,雲南德欽縣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決定砍伐100公里的森林,這片森林里有200只滇金絲猴。奚志農四處求助無門,梁從誡鼓勵他,“你要堅持,北京的我們是你的後盾。只要有我一口飯吃,就有你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