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工資上漲勢頭將逐步加快

http://www.CRNTT.com   2010-11-07 08:26:52  


 
  其次,制度建設不僅可以延續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還可以形成第二次人口紅利。有人在解釋民工荒現象時,認為是戶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阻礙著勞動力轉移。我本人一度也認為如此,不過,我現在相信,人口結構變化這個因素發揮了更根本性的作用。不過,制度性障礙的確影響著勞動力充分轉移,人口紅利不是宿命的,而是通過創造條件可以人為保持和延長的。

  推進相關制度改革,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以及許多有利於擴大勞動力供給的制度建設,都可以深度挖掘人口紅利的潛力。由於中國城市化的定義是居住城市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比重,因此,2007年按照常住人口統計的城市化率為45%,但是,從非農戶口的人口比重看只有33%。消除這兩者之間12個百分點的差距,使農民工不再是城市的過客,而成為永久居民,就是開發勞動力供給的制度潛力。此外,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形成國內雁陣模型,也是中國特有的保持競爭力的機會窗口。

  文章表示,我們可以根據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把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解決未富先老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並不可怕,畢竟,恰恰是最富的國家有著最高的老齡化程度。我們面臨的是在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迎來了較高的老齡化。例如,把中國與發展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家比較,可以看到我們的老齡化程度是超出其他國家的。但是,假如中國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時間裡,加入到高收入水平的行列,與那時的高收入水平國家比較,我們的老齡化程度卻並不突出。所以,關鍵在於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前面提到的發掘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措施,都是為這個任務服務的。歸根結底,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能做的只是未雨綢繆,謀劃形成第二個階段的經濟增長引擎。

  文章稱,第二次人口紅利,即利用變化了的人口結構特征,在老齡化的條件下,創造新的制度環境,抵消第一次人口紅利消失產生的不利效果,從而挖掘出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源泉。從先行國家的經驗看,這類努力應該包括:建立起有利於資金積累的養老保障制度,以彌補老齡化條件下居民儲蓄率的降低;加強技能培訓和深化教育,顯著提高人力資本水平,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打破勞動力數量短缺的瓶頸;繼續發育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形成和諧勞動關係,消除勞動力供給的制度障礙。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理念:第一次人口紅利終究是會枯竭的,而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潛力則是無限的。

  文章最後說,越是發達和富裕的國家,越少依賴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來推動經濟增長。提醒世人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在即,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無異於呼籲經濟增長方式要加快向生產率驅動型轉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