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保不住的“宅基地”

http://www.CRNTT.com   2010-11-08 10:51:02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訊/“土地換戶口”、“土地換社保”、“撤村改社區”、“宅基地換房”、“新民居”……旗號不同,目標一致,全國各地正在興起新一輪的“圈地運動”,獲取農村宅基地。在“大變樣”的同時,徵地、占地引發的糾紛也不容忽視。在農村群體性事件中,土地問題占65%。農業稅取消後,此類問題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問題和焦點問題。那麼,這究竟是一個方向問題,還是一個技術問題?

  ※在“土地財政”的刺激下,農村宅基地成為“唐僧肉”

  村莊消失,農民上樓

  在河北廊坊,2006年曾被評為“生態文明村”的董家村,如今已成一片廢墟,新修的民居被推倒,新修的水泥路被鏟平。山東諸城市取消了行政村編制,1249個村合併為208個農村社區,70萬農民將告別自己的村莊,搬遷到“社區小區”。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全國20多個省市進行,計劃把農民搬遷到小區式的高層住宅,傳統農村的行為模式——宅院、村邊、地頭,將成為歷史。

  既有政策依據,又有專家導向

  這樣的運動熱情,與一項政策密切相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所謂“增減掛鈎”,是將農村建設用地與城鎮建設用地直接掛鈎,如果把農村的建設用地整理、複墾,增加了耕地,城鎮的建設用地可相應增加。也就是說,在農村減少了多少宅基地,就可以在城鎮增加多少建設用地。2006年4月,國土部批准了“增減掛鈎”第一批試點,包括山東、天津、江蘇、湖北、四川等五省市。2008年6月,國土部頒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管理辦法》,此後兩年又批准了19省加入試點。該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歡迎,各地紛紛成立土地整理小組,主要領導牽頭,積極獲取農村宅基地。除了有政策保障,這項運動也符合專家的設計。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認為,農村要發展,就得“大拆大建”:“要發展城市化,要搞新農村建設,當然要盤土地……這個是必經之路。”

  最重要的動力還是“土地財政”

  根據規定,“增減掛鈎”嚴禁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強拆民房、強迫農民“上樓”的事例,已有發生。毋庸置疑,各地之所以熱衷於此項運動,最主要的目標還是農民的宅基地。中國社科院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指出,中國近20年經濟增長主要靠房地產業膨脹發展。由於壟斷著土地供應,地方政府嘗到了甜頭,越來越重視“賣地”收入。2009年,北京市的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比重達到了45.8%,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讓金甚至占到了政府財政收入的6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