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被遮蔽的“國家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0-11-25 08:55:15  


 
  “全數複制回來”

  章東磐熱心抗日戰爭歷史的研究,近年來奔走於滇西戰場遺址,尋訪抗戰老兵,他說,史料的獲得有時得看運氣,但你必須一直在這條路上“撞”。

  2006年秋天,朋友牛子到美國拍攝《尋找少校》,得到美國中緬印戰場總指揮史迪威外孫伊斯特.布魯克上校的幫助。伊斯特給美國國防部檔案館打電話,說中國人還記得我們戰死在他們土地上的軍人,獲特批把只能給親屬看的美軍陣亡檔案提供給中國的研究者。此後,牛子得知美國國家檔案館保存著2萬多幅美國通信兵第164照相連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抗戰照片和100多個小時的錄影資料。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章東磐真有種“撞大運”般難以言表的興奮,當即決定籌措資金、組織人力把這些資料全數複制回來。

  2009年底,4個朋友慷慨解囊,每人出資十萬元,章東磐召集了對這次複制行動有興趣的7個朋友,前往華盛頓。舊金山郵差唐亨蔚(Don Henvick)慷慨地給予幫助,在華盛頓為複制小組找到了稱心的居所,又熱心地做每一天工作前的索引準備工作。

  而另一位美國志願者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是位教師,十年前羅伯特在雲南開始研究中國二戰歷史,那時他僅僅知道“飛虎隊”和“滇緬公路”幾個模糊的名詞。憑借自己的研究經驗,羅伯特常能神奇地搜索出照相兵作品之外的中國戰場影像。

  在章東磐看來,美國人對這段歷史的研究興趣大多出於對家族歷史的探究熱情:唐亨蔚的岳父曾參與緬甸作戰,羅伯特的舅公曾是俗稱為“梅裡爾的搶奪者”5307部隊的一名上等兵,“他們對歷史的興趣更多是家族式的,非常私人化,而作為宏大歷史的國家記憶,他們有專業的部門和人員研究和保存。”

  2010年的2月,華盛頓下了這個冬天最大的一場雪,7人複制小組成員有商人、警察、幼兒園教師,每天9點準時出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國家檔案館通常一周有兩個晚上開放到9點,其餘時間則下午5點就結束一天的活計。進入檔案館的程序繁瑣但是清晰,需要閱讀和簽訂的查看、使用檔案的細則細到手套的使用和研究人員所有的行為受監控等等不一而足,一旦獲得“研究員”證件,進入檔案館後研究所耗損的鉛筆、紙張、電力等等則一律免費。

  複制小組帶去三部精良複印機,與來自德國的研究者的設備形成強烈反差,“德國人每複印一張照片,總要環視四周,輔以歉然的微笑,因為他的機器會發出很大的噪音。”如此堪稱愉快的研究經歷,卻每每被苦難沉重歷史畫面衝擊,在研究者心裡留下痛楚與恍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