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京報:讓官員主動放棄公車特權不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10-11-23 11:21:05  


 
  從政協那份提案就可以看出外部力量推動的重要性。這份“建議取消廳局級以下官員專車”的提案,是由民革中央在政協上提出來的。民革無疑在公車問題上有著比較超然的利益身份,參政者和監督者的身份,使他們能夠成為一種推進車改向前走的外力。

  媒體還提到了另一個堅定的改革者: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作為人大代表,他連續7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疾呼公車改革;他也最身體力行——調任副廳級官員當天,他“炒”了司機,婉拒單位專車,被輿論盛贊為“全國公車成本最低的廳官”。他的改革者身份,與他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他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民進中央委員。正是這種身份使其在公車改革上有著堅定的態度。

  公車改革要有真正的進步,需要包括公眾在內所有外部力量的推動。而這些力量能否重啟停滯不前的公車改革,我們拭目以待。但願,有關部門對政協提案的回應,充滿誠意,而不僅僅是一種程序上的“客套”。

延伸閱讀:公車改革需要超越既得利益力量主導(《京華時報》 2010年11月23日 喬子鯤) 
  
  公車改革,不僅關係民脂民膏,而且關係交通秩序,關係社會公眾日常生活,關係社會成本和社會財富。因而,僅僅是從緩解交通擁堵這個層面上,公車改革都已處在公眾和輿論的熱望之中。

  公車之患,不僅讓公共財政不堪重負,也已讓公共道路不堪擁堵。儘管一些關鍵性的數據仍付之闕如,但已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了這一點。

  我們都記得,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時,49萬餘輛公車的封存使北京交通為之一暢。兩年後的北京奧運會,50%到70%的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車輛封存量,也為一路暢通立下汗馬功勞。但就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感受而言,公車之患更在於每日里的交通擁堵,讓人不勝其擾。這方面仍然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持,但公眾以常理來揣度也很在理。畢竟公車私用情況異常普遍,開公車上下班又不是什麼秘密。公車具有一些特權品質,在遵守交通規則方面先天性不足,在搶道、闖紅綠燈、走應急車道等方面肆無忌憚,不僅自己違章,還帶動社會車輛違章。我們常常見到,擁堵嚴重之時,一輛特權車上了應急車道,後面便引來一長串社會車輛。

  這些情況足以說明,公車數量與行為和交通擁堵高度相關,居於舉足輕重地位。遺憾的是,時至今日究竟有多少輛公車,公眾乃至學界仍不掌握。2004年的數據顯示,當年“中國政府採購規模達2200億元,其中汽車採購額就高達500億元”。學界估計,各地政府採購汽車的數量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遞增,占政府採購總金額的四分之一,與實際相差應當不會太懸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