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街友 哀愁的社會邊緣人

http://www.CRNTT.com   2011-02-13 11:34:59  


 
                     淪落為遊民的結構因素

  造成遊民增加的結構因素包括:

  1.失業:失業率升高,遊民增加,這是常見的經驗。因為失業導致家庭所得中斷或降低,付不出房屋貸款或租金,就被債權銀行或房東趕出家門。1980年代的美國,因失業率升高而遊民人數暴增。2008~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都造成美國、歐洲、日本,甚至台灣遊民人數大增。

  2.房價高、社會住宅短缺:新保守主義席捲全球的1980年代,美國的公共住宅預算被刪減,英國也出現類似的經驗;東西德合併東德人民大量湧入西德,導致西德住宅供給不足,都是造成遊民增多的元凶。荷蘭、丹麥、瑞典的社會住宅量相對多,遊民相對少。遊民會優先被安置進社會住宅。

  3.都市更新:住在都市違章建築區、貧民窟的窮人往往因都市土地開發,或都市更新,僅得到少額的補貼或補償,致無法購買或承租合適的住宅,而成為遊民。在各國家(或地區),有色人種、原住民、移民常常是這種情形下出現的新遊民。

  4.去機構化:1960年代歐美各國推行的去機構化運動,犯罪者、精神病人、老人、身心障礙者被釋出,回歸社區與家庭。

  然而,一旦家庭與社區無力,或無意願照顧,這些人成為遊民的風險升高。

  5.福利供給不足:社會福利緊縮,或供給不足,遊民必然增加。如精神疾病與身心障礙醫療與安置機構不足、家庭暴力預防與介入方案不足、少年服務方案短缺、社會救助嚴苛、藥酒癮戒治方案短缺、遊民服務體系未建構等,都是遊民增加的原因。

  遊民發生的原因不一,難以完全歸咎個人,往往是個人與結構互動下的產物。不過,社會福利體系越健全,社會包容性越高的國家(或地區),人民淪為遊民的機會越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