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宏觀調控應注重理性“供給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2-15 09:54:54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訊/總量調控“需求管理”的任務和“簡單的抽緊(或放鬆)銀根方式”在發達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其適用性。因為較充分的競爭機制和要素自由流動,往往自發消化了較大的結構性不均衡。但在現階段的中國,在市場發育、健全程度尚遠遠不能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的情況下,“區別對待”調控模式應成為調控實踐中偏重的形態,無需實行“一刀切”的緊縮銀根來求得對物價的控制。

  在中國,不論是出現較明顯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和通脹壓力,還是其迅速演變為流動性不足和通縮壓力,都存在某些領域明顯的有效供給不足、投入滯後,即結構性供需失衡。應運用政府財力和其他可用財力著重強化經濟社會的薄弱方面和“短線”領域,增加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

  中國證券報發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文章表示,考慮到中國當前的特定國情和特定發展階段,宏觀調控應注重“供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量調控不足以包打天下

  文章稱, “通脹不管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的弗利德曼式“經典表述”,實踐證明往往產生明顯的片面性,易使人們簡單地在觀察認知時,把物價上漲完全等同於貨幣過多、通脹,進而又唯一地在對策方略上,把抽緊銀根作為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與之相應,在經濟面臨通縮壓力的階段,則只考慮放鬆銀根)。如果具體考察一下中國2008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可以發現確實帶有較明顯的“結構性物價上漲”特征(食品價格唱主角)。對於這種情況,必然引出的理論性分析解釋是,那一階段中國除可能存在銀根偏鬆帶來的漲價因素外,應存在著食品中少數龍頭產品“供不應求”、“成本推動”式的漲價因素,調控當局如能夠有針對性地著力於較快增加這些產品的有效供給,便有可能相應產生緩解物價上漲勢頭的調控效果,而無需全面實行“一刀切”的銀根緊縮來求得對物價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這種實證情況和相應的“區別對待”調控模式,在十分發達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其適用性,但出現概率較低。因為那里較充分的競爭機制和要素自由流動,往往已自發消化了較大的結構性不均衡。於是對於調控當局而言,便主要留下了總量調控“需求管理”的任務和“簡單的抽緊(或放鬆)銀根方式”。但在現階段的中國,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體,在市場發育、健全程度尚遠遠不能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的情況下,“區別對待”調控模式的適用性局面的出現概率便極高,甚至可以說往往會成為調控實踐中應偏重的主導形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