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危機時代經濟政策的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08:59:07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政府經濟政策在當代的經濟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一個新的思潮,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具體的經濟領域,人們再次質疑市場的作用,轉而強調政府及監管的作用。

  上海證券報發表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孫昊文章稱,必須肯定,在處理危機的關鍵時刻,政府政策的確發揮了市場所無法發揮的作用。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正像市場不是萬能的一樣,政府更不是萬能的。而實際上,政府持續不斷實施的各種經濟政策越來越陷入困境:

  第一:政策目標越來越複雜。在多數情況下,政府一定時期的政策目標是簡單的,要麼是增長和就業,或者是通貨膨脹。但從自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很多政府和中央銀行面臨著多重的政策目標。一些國家同時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進一步衰退的雙重風險,比如英國,去年第四季度GDP下降0.5%,但CPI按年計算已經達到4.0%;一些新興市場中國家,一方面希望刺激內需,一方面又擔心通貨膨脹。中國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如果進一步實施寬鬆刺激政策,通貨膨脹風險加劇;如果轉向緊縮,出口和就業壓力增加,同時短線熱錢可能進一步流入;全球範圍內,各國的政策協調難度就更大。當發達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尚未見效的時候,一些增長較快的新興市場國家已經傾向於緊縮。

  第二:許多在短期有效的經濟政策,很難重複實施或長時間持續。最典型的例子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一方面美國財政部大量發行國債,一方面美聯儲在市場上大量購買美國國債。這除了等同印鈔票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多虧了美元是世界的儲備貨幣。就是說,除了美聯儲在購買美國國債之外,亞洲中央銀行,石油美元和全球的外匯儲備投資者也在購買。這種加速增長的美國國債並沒有實體經濟中財富的增加做支持,相反,它導致投資者現有的財富不斷稀釋。美國政府今天舉債,明天還債的方法將是通貨膨脹或者貨幣貶值。有話語權的國際投資者絕對不接受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