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打碎了故宮的盤子?

http://www.CRNTT.com   2011-08-05 14:41:58  


 
不能說的秘密

  “故宮失手損毀這只六瓣葵瓣盤為清宮舊藏,乾隆爺當年仔細把玩過,還曾為此作詩一首,誰知命運多舛,事隔二百多年後,碎骨於科學儀器之下,讓人扼腕嘆息。”8月1日晚,著名收藏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資料記載,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鈞)之一,以紋片著稱。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稱之為冰裂紋)。由於宋代哥窑窑址至今尚未發現,今人只能從傳世作品去解讀哥窑歷史。

  據故宮博物院官網“數字資料館”數據顯示,目前故宮博物院共藏有國家一級文物1797件,其中包括10件宋代哥窑精品。而這只被壓碎的六瓣葵瓣盤,則被圈內人稱為“精品中的精品”。

  “即使到現在,我知道的信息也並不比公眾知道的多。”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在圈子裡頗有聲譽的馬未都這樣說,語氣中帶著無奈。

  馬未都的心情也許代表了許多人的感受。人們不禁要問:既然這起文物損壞事故發生在7月4日,為什麼故宮方面直到7月31日才出面證實,而且還是在龍燦爆料、輿論壓力倒逼之後?而面對媒體質詢,故宮從否認到承認的前後態度轉變,是否顯得過於傲慢?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當館藏文物發生損壞時,博物館應立即上報文物主管部門,但故宮至今仍然沒有將事故情況上報,這樣的處理方式又是否有瞞報之嫌?

  面對這些質疑,有消息稱,故宮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年輕的科研人員,並對事故原因進行徹底調查。

  據苗建民介紹,事故當事人是一位理工科畢業的碩士研究生,2004年就來到相關實驗室工作,進行過正規的培訓。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她來操作這台設備,算是資深。她曾參與了去年對50多件古瓷的檢測,沒有出現過情況。卻沒想,這一次出事了。

  故宮方面稱,由於事故發生以後,這名科研人員認為自己輸入的數值是沒有問題的,為了搞清楚究竟是人為操作失誤還是儀器出錯,避免對廠家、對當事人都有可能造成傷害,故宮規定了一個月的調查時限,是“鑒於事故原因的複雜性”,因為“這是故宮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並不存在瞞報情形”。

  “然而,在調查與上報事故之間,存在著什麼矛盾之處嗎?”爆料人龍燦顯然對故宮的說法“不買賬”。

  儘管類似事件鮮有發生,但此番故宮的做法卻不免讓人想起另一個未曾公開的案例。

  8月1日下午,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學系教授史吉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多年前,國家曾主持有關人員編排一套一級品文物的出版物,在對文物拍照記錄的過程中,當時在河南省博物館就曾發生過工作人員無意間打碎一件一級品玉器的事故。在當時,河南省博物館受到了主管部門的通報批評,也開展了內部通報批評,但最後也並未追究什麼人的責任,也沒有對外公布。

  “因為從主觀判斷上,他是無意的,不可能開除公職,儘管這個玉器可能價值連城。”史吉祥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事實上,目前我國博物館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已較為健全,但是,在眾多的管理條款中,還並沒有哪項規定指出,一旦館藏的文物出現損壞,博物館有義務向社會主動公布。而在國外,這樣的規定比比皆是。

  “在外國人看來,文物是全社會共同的財富,只要關注這個事情的人都有權利知曉。因此,在法國,盧浮宮裡蒙娜麗莎的畫像一旦出現什麼問題,必須馬上通過媒體發布出去。而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網頁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征集到新文物的消息,很詳細地介紹什麼時間征集到怎樣年份的文物。這樣的觀點,在中國人員看來顯得有些不可理解。因為我們的博物館在征集文物時,往往是我們自己人研究、入庫、保存,然後在某一個時機或展覽與公眾見面,這個時間差有可能間隔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所以入藏時是秘而不宣的,誰也不知道,同樣地,出了事故,也沒有向公眾告知的意識。這其實說明,我國博物館在貫徹國家公共性方面還不完備。”史吉祥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