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3000萬光棍”是杞人憂天

http://www.CRNTT.com   2011-08-21 09:51:15  


  
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不會造成社會問題 
 
  過去有更嚴重的出生人口比例失衡,但相關人群都安然度過婚配期

  1953年中國進行了首次現代人口普查,結果表明,5~11歲年齡段的性別比平均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齡性別比為5歲的110.45,最高的分年齡性別比為10歲的116.63。該年齡段男女自60年代初開始陸續進入婚齡期,目前這批人的最低年齡已為50歲。雖然1953年人口普查時5~11歲年齡段人口分年齡性別比明顯高於1990年人口普查時0~10歲年齡段所呈現出的失調性分年齡性別比,但他們都平穩地度過其婚配期。

  更極端的例子是戰爭導致的人口性別比失衡,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50年前蘇聯和德國的總人口性別比分別只有79.88和81。但也並未出現婦女無夫可嫁以及男女失衡導致的社會問題。
 
  影響婚配的因素很複雜,不是個單純的年齡問題

  80年代以來出現的人口性別比大幅攀升的狀況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擔憂與極大關注。這些擔憂和關注都集中在失衡的人口出生比導致這一代成人後引起的婚配比失調。有些人認為,這樣會引起一系列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

  實際上,婚配調節只是社會發展中一系列調節機制中的一環,僅僅因為此環節的調節欠暢,不可能導致社會發展整體失調。婚配調節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受其相應婚配觀念的變化,各種影響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應隨之發生變化,進行自身的調節。因此,不能將婚配調節視為簡單的婚配年齡問題。

  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婚配時的性別比(簡稱婚配性別比),絕不是簡單的隊列時間推移關係;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的婚配性別比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其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出生率與分年齡死亡率變動形成的年齡結構變動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還要遠大於總體出生性別比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
 
  失衡導致“漲價”而不是“無妻可娶”

  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3000萬光棍”,這個道理就和想在北京三環內買房的人肯定超過北京三環內的房屋供給,但任何一個人想買房,卻總是能夠在三環內找到合適的房源是同樣的道理。適齡女性的“供給”跟不上適齡男性結婚的“需求”,其後果也與之相類似。只有同齡人與同齡人結婚,才會出現到2020年會有光棍3000萬,但人口婚配是一個非靜態的環境,所以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10個女性和11個男性進行配對,那麼可能會有一個男性會發現自己是那個“多餘的人”,但如果進行配對的是10萬個女性和11萬個男性,卻不會有1萬人認為自己的單身是雙方人數不均造成的,更何況中國的這一失衡是兩個數以億計的數列之間的失衡,而且雙方的數量還是在動態變化中。

  總而言之,性別失衡將帶來的是男性整體上對追逐女性的成本更高,類似於短缺引起的價格上漲。宏觀上可以說我們社會的每一個適齡男性都在為這種失衡隱形地付出代價,每一個人都支付了更高的成本來引起女性的歡心,而不是真的有3000萬個“倒黴蛋”。

  性別失衡隨著法制的進步和老齡化進程會逐漸消解,在保護女嬰、性別平等方面仍需法制的努力,但是“3000萬光棍”則只是杞人憂天。(2011-08-20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